第1章 概述 1
1.1 半導體材料 1
1.2 半導體器件 2
1.3 半導體工藝技術 5
1.3.1 關鍵半導體技術 5
1.3.2 技術趨勢 8
1.4 基本制造步驟 10
1.4.1 氧化 10
1.4.2 光刻和刻蝕 10
1.4.3 擴散和離子注入 12
1.4.4 金屬化 12
1.5 小結 12
參考文獻 13
第2章 晶體生長 15
2.1 從熔體生長硅單晶 15
2.1.1 初始原料 16
2.1.2 Czochralski法 16
2.1.3 雜質分布 17
2.1.4 有效分凝系數 19
2.2 硅懸浮區(qū)熔法 20
2.3 GaAs晶體生長技術 24
2.3.1 初始材料 24
2.3.2 晶體生長技術 26
2.4 材料特征 27
2.4.1 晶片整形 27
2.4.2 晶體特征 29
2.5 小結 33
參考文獻 34
習題 34
第3章 硅氧化 36
3.1 熱氧化方法 36
3.1.1 生長動力學 37
3.1.2 薄氧化層生長 43
3.2 氧化過程中雜質再分布 43
3.3 二氧化硅掩模特性 45
3.4 氧化層質量 46
3.5 氧化層厚度表征 47
3.6 氧化模擬 49
3.7 小結 51
參考文獻 51
習題 51
第4章 光刻 53
4.1 光學光刻 53
4.1.1 超凈間 53
4.1.2 曝光設備 55
4.1.3 掩?!?8
4.1.4 光致抗蝕劑 60
4.1.5 圖形轉移 61
4.1.6 分辨率增強工藝 63
4.2 下一代光刻方法 64
4.2.1 電子束光刻 65
4.2.2 極短紫外光刻 68
4.2.3 X射線光刻 69
4.2.4 離子束光刻 70
4.2.5 各種光刻方法比較 70
4.3 光刻模擬 71
4.4 小結 73
參考文獻 74
習題 74
第5章 刻蝕 76
5.1 濕法化學腐蝕 76
5.1.1 硅的腐蝕 77
5.1.2 氧化硅的腐蝕 78
5.1.3 氮化硅和多晶硅的腐蝕 78
5.1.4 鋁的腐蝕 78
5.1.5 砷化鎵的腐蝕 79
5.2 干法刻蝕 80
5.2.1 等離子體原理 80
5.2.2 刻蝕機制、等離子體診斷和刻蝕終點控制 81
5.2.3 反應等離子刻蝕技術和設備 83
5.2.4 反應離子刻蝕應用 86
5.3 刻蝕模擬 89
5.4 小結 91
參考文獻 91
習題 91
第6章 擴散 93
6.1 基本擴散工藝 94
6.1.1 擴散方程 94
6.1.2 擴散分布 96
6.1.3 擴散層測定 100
6.2 非本征擴散 101
6.2.1 與濃度相關的擴散系數 102
6.2.2 擴散分布 104
6.3 橫向擴散 105
6.4 擴散模擬 106
6.5 小結 108
參考文獻 108
習題 109
第7章 離子注入 110
7.1 注入離子的種類范圍 110
7.1.1 離子分布 111
7.1.2 離子中止 112
7.1.3 離子溝道效應 115
7.2 注入損傷和退火 117
7.2.1 注入損傷 117
7.2.2 退火 118
7.3 與離子注入有關的工藝 120
7.3.1 多次注入和掩模 120
7.3.2 傾角離子注入 122
7.3.3 高能注入和大束流注入 123
7.4 離子注入模擬 124
7.5 小結 125
參考文獻 126
習題 126
第8章 薄膜淀積 128
8.1 外延生長工藝 128
8.1.1 化學氣相淀積 128
8.1.2 分子束外延 132
8.2 外延層結構和缺陷 135
8.2.1 晶格匹配和應變層外延 135
8.2.2 外延層中的缺陷 137
8.3 電介質淀積 138
8.3.1 二氧化硅 139
8.3.2 氮化硅 143
8.3.3 低介質常數材料 144
8.3.4 高介質常數材料 145
8.4 多晶硅淀積 146
8.5 金屬化 148
8.5.1 物理氣相淀積 148
8.5.2 化學氣相淀積 149
8.5.3 鋁的金屬化 150
8.5.4 銅的金屬化 153
8.5.5 硅化物 155
8.6 淀積模擬 156
8.7 小結 158
參考文獻 159
習題 160
第9章 工藝集成 162
9.1 無源元件 163
9.1.1 集成電路電阻器 163
9.1.2 集成電路電容器 165
9.1.3 集成電路電感器 166
9.2 雙極晶體管技術 168
9.2.1 基本制造過程 168
9.2.2 介質隔離 171
9.2.3 自對準雙層多晶硅雙極晶體管結構 172
9.3 MOS場效應晶體管技術 173
9.3.1 基本制造工藝 174
9.3.2 存儲器件 176
9.3.3 CMOS技術 179
9.3.4 BiCMOS技術 185
9.4 MESFET技術 187
9.5 MEMS技術 189
9.5.1 體形微加工 190
9.5.2 表面微加工 190
9.5.3 LIGA工藝 190
9.6 工藝模擬 193
9.7 小結 197
參考文獻 198
習題 199
第10章 IC制造 201
10.1 電學測試 202
10.1.1 測試結構 202
10.1.2 終結測試 203
10.2 封裝 204
10.2.1 芯片分離 204
10.2.2 封裝類型 205
10.2.3 貼附方法學 206
10.3 統(tǒng)計過程控制 210
10.3.1 品質控制圖 210
10.3.2 變量控制圖 212
10.4 統(tǒng)計實驗設計 214
10.4.1 比較分布 214
10.4.2 方差分析 216
10.4.3 因子設計 218
10.5 成品率 221
10.5.1 功能成品率 221
10.5.2 參數成品率 225
10.6 計算機集成制造 226
10.7 小結 228
參考文獻 228
習題 228
第11章 未來趨勢和挑戰(zhàn) 230
11.1 集成挑戰(zhàn) 230
11.1.1 超淺結的形成 230
11.1.2 超薄氧化層 231
11.1.3 硅化物的形成 231
11.1.4 互連新材料 231
11.1.5 功耗極限 231
11.1.6 SOI集成 232
11.2 系統(tǒng)芯片 233
11.3 小結 234
參考文獻 235
習題 235
附錄A 符號表 236
附錄B 國際單位制 237
附錄C 單位詞頭 238
附錄D 希臘字母表 239
附錄E 物理常數 240
附錄F 300K時Si和GaAs的性質 241
附錄G 誤差函數的一些性質 242
附錄H 氣體基本動力學理論 245
附錄I SUPREM命令 247
附錄J 運行PROLITH 250
附錄K t分布的百分點 251
附錄L F分布的百分點 252
索 引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