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一書比較全面地總結了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主要發(fā)達國家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經驗,批判地吸收了包括重農主義在內的許多重要的經濟理論,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系統(tǒng)地分析和描述,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該書也因此成為了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之作?!秶徽摗啡珪捎闷陆Y構,共分五篇,各篇下轄若干章。第一篇“論勞動生產力改進的原因,以及勞動產品自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們的順序”,主要論述如何增進國民財富的創(chuàng)造,以及財富如何在社會成員中進行分配。第二篇“論財富的性質、蓄積和用途”,主要從資本的存在形式及用途的角度來研究資本對社會勞動的影響,進而對國民財富創(chuàng)造的影響。第一、第二兩篇可以統(tǒng)稱為該書的理論篇,包含了斯密的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第三篇“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fā)展”,即本書的實證篇,從城市和農村這個大的社會分工背景來研究影響財富增長的具體因素。第四篇“論政治經濟學的體系”,該篇可稱為本書的批判篇,從研究經濟思想史人手,分別針對重商主義、殖民主義和重農主義對財富創(chuàng)造的影響進行批判,進一步佐證第一、第二兩篇提出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第五篇“論君主或聯(lián)邦國家的收入”,主要論述國家財政收支對國民財富創(chuàng)造的影響。從斯密的謀篇布局不難看出,本書寫作的中心是研究社會財富如何生產和分配,圍繞這個中心,斯密詳細分析了各種主要的影響因素,從而構建出他的整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在《國富論》中,斯密向世人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的社會經濟運行原理圖。作者認為勞動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源泉,要增加社會財富的生產,有兩種方法可行:一是改善勞動手段和勞動的組織方式,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增加勞動數量,盡量提高生產性勞動在社會總勞動中的比例(社會總勞動包括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兩部分)。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既定生產技術水平下,就要努力擴大社會分工,而社會分工的廣度和深度取決于市場規(guī)模的大小和資本積累的多少。不難看出,這兩種方法雖然不同,但最終的依靠力量都落在了資本積累上,可謂“殊途同歸”。很顯然,資本積累也就是社會財富不斷增加的結果。按照斯密的理論邏輯,在“看不見的手”的自由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上述經濟運行就像一部能夠自我實現(xiàn)的 “永動機”,社會財富在這部機器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運動中被源源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來。通觀《國富論》,作者圍繞財富的生產與分配,系統(tǒng)地闡述了分工理論、貨幣理論、商品價值與價格理論、工資與利潤理論、資本積累理論以及國家理論,所有這些理論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市場經濟理論體系。后來的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只是把該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和細化,并沒有實質性的超越。馬爾薩斯和李嘉圖分別從論述人口過剩和“工資鐵律”來發(fā)展斯密的學說,形成西方古典經濟學;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也是在批判斯密理論多元化的基礎上,從研究資產階級制度的生理學角度構建勞動二重性學說,奠定了《資本論》的理論基石。因此,斯密的理論盡管存在缺陷甚至顯得混亂,但不失為一座巨大的經濟學寶庫,其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秶徽摗返某霭嬖谖鞣劫Y本主義社會尤其是英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秶徽摗窞殡S即興起的英國工業(yè)革命提供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和一種新的社會生產組織技術,英國人用它來推行自由貿易,建立全球市場,最終成就了大國之夢?!秶徽摗芬脖划敃r英國許多社會名流奉為經濟學“圣經”。人們對1815年英國擊敗拿破侖的滑鐵盧戰(zhàn)爭,也給予了這樣客觀的評價:戰(zhàn)爭的勝利不僅僅是不列顛軍隊的勝利,也是市場經濟的勝利。正是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為英國軍隊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斯密戰(zhàn)勝了拿破侖。《國富論》在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譽,被認為是影響人類文化的一百本書之一、經濟學百科全書。多少年來,學術圈常以“斯密說過與否”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這種做法雖然有些古板,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斯密這位世界級大師不可搖撼的學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