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字化電視、手機、麥當勞和可口可樂成為時髦的同義詞,在日益同質化的地球村里,許多族群沿襲了千百年的服飾風格正不斷地消失;許多族群不再敢堂而皇之地表現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只是在應酬觀光客時才作傳統(tǒng)的打扮。然而在廣西隆林,高山深谷的立體地貌使我國南方三大遠古族系即羌氐系、苗瑤系、百越系得以并存,使畜牧文化、山地游耕農業(yè)文化、粟文化、稻作文化得以共生。服飾文化五彩紛呈,積淀厚重。萬山叢中,苗彝仡佬壯漢各族,至今仍穿著承傳千年的服裝,在田里耕種,在坡上放牧;茅草屋下,苗女壯婦仍用原始的織機和靈巧的雙手,織繡出絢麗多彩的苗錦壯繡;圩日塵土飛揚的街道和節(jié)日熙熙攘攘的廣場上,姑娘和小伙子們更是穿著本民族的盛裝,爭奇斗艷。這里仿佛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這里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生活中一道亮麗而奇異的風景線。于是我們將梁漢昌所拍的兩萬多張照片精心篩選出一部分,出版了《沒有圍墻的民族博物館——廣西隆林》,以期使讀者鮮明而直觀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美麗、健康、樸素、動人。本書的文字,也力圖將嚴肅的民族與民俗史料,融入飄逸的散文筆調中,而并非要在人類學上明確地對人種和民族進行分類和定義。比如,本書以一個章節(jié)介紹了壯族一個生活在紅水河畔崇尚青衣的支系,他們自稱“布衣”。由于此前所有的出版物從未有過關于此支系的報導及明確的學術界定,我們就依其音譯為“布衣壯”,使之與貴州的布依族有所區(qū)別。另有一個章節(jié)介紹棲居在隆林高山上的、被他族稱為“客人”的“高山漢族”,簡稱“高山漢”。較之于大多數居住在平地的漢族人,“高山漢”的服飾文化和生活習俗,更頑強地固守著漢族古老的傳統(tǒng)。所以我們在書中依然按民間約定俗成的習慣,稱之為“高山漢”,覺得這稱謂既形象又自豪,遠勝為之自編的任何一個新詞匯。本書只是接力藝術館準備推出的中國南方民族藝術書系中的一本,長久以來,南方的古代民族總是被某些人認為是“斷發(fā)文身,漁獵而居的蠻人,如何能象征中華文化?”其實,中華文化正是由眾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共同構成的。僅廣西隆林一個縣,就能集結出版那么厚重的一本書,已足見蘊涵在中華文化之內的南方民族文化的豐富性。本書的圖片雖很精彩,但畢竟是將多維的、生動的現實平面化了。不過,假如此書能使你對隆林有了最初的感覺印象,甚至產生到此攬勝的沖動,那正是我們的希望,也是隆林各民族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