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叫他“美國佬薩科齊”,美國人稱他是親密的朋友。而中國人或許對他還一無所知,雖然這位新當選的法國總統薩科齊曾以不同身份多次來訪中國。金秋11月,薩科齊將首次以總統身份,再度來訪中國。隨同而來的是其最新自傳《見證》。薩科齊作為50年代后出生的新一代政治家,入主愛麗舍宮,引人側目。而《見證》可謂是其邁向總統競選之路中第一塊墊腳石。文章伊始,薩科齊就提出了其對于行動的信仰。他反對一切拖累法國的舊事物,態(tài)度之堅決可在第四章其對法國社會經濟模式的質疑、對希拉克的停滯主義的抨擊,以及對社會黨的35小時工作周等社會計劃的批判中見得一斑。他堅持要與過時的、理所當然的一切“決裂”,為此他在第七章精心勾勒了“決裂”綱領,指出了今后法國改革的方向。他不但要決裂,他還要建設,他認為“建設”和“熱愛”是法語里最美妙的詞語。這種對于建設的熱切,讀者可以從第五章其就法國政治體制方面的提出的各種主張中感受到。他的確在行動,不停地行動。文中前三章其描述的在2002年至2005年間先后出任內政部長、財政部長時的種種經歷就是他在不停行動的最好注腳。當然文中還不乏其本人對于郊區(qū)危機、清水事件,甚至是家庭婚變等焦點問題的感受。全文始于2002年其出任拉法蘭政府的內政部長,止于2006年決定參加總統競選,雖然只有短短四年,但足以讓人窺得薩科齊近三十年從政的風雨歷程。薩科齊永遠在行動,他的行動會讓人歡喜、或遭人非議,但他從不會讓人忽視。幽默的法國媒體倡議要設立一個“無薩科齊日”,可這正說明了薩科齊這種永遠不會讓人遺忘的魅力。法國人可以喊道“塞西莉亞,我們和你一樣受夠了薩科齊”,可是似乎卻不能否認薩科齊在《見證》最后提到的未來的法蘭西正是他們同樣所憧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