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用途》分為導論、六個章節(jié)和兩個補充材料。導論部分介紹了作者寫作這本教材的緣起及《文化研究的用途》的主要內容。第一章介紹斯圖亞特·霍爾文化研究的獨創(chuàng)性與開放性,集中討論了20世紀70年代霍爾在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時期的現(xiàn)代傳媒理論、20世紀80年代后期對撒切爾的“權威民粹主義”的分析,以及世紀之交霍爾所提出的“多元文化論”。在第二章中,作者用“黑與不黑”的雙重意識來描述吉洛伊對種族現(xiàn)代性的批判,揭示了吉洛伊站在黑人角度反對種族話語歷史權力的必要性、吉洛伊對超越種族對立的烏托邦理想的向往,以及他從喬治·克林頓的放克樂隊所演奏的黑人鄉(xiāng)土爵士樂中所汲取的精神力量。第三章是作者對美國加州大學厄灣分校比較文學教授朱迪斯·巴特勒后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分析及論述,內容包括巴特勒對女性主義批評的質疑、對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為代表的心理分析理論的修正,以及巴特勒最著名的“性別述行理論”。在第四章中,作者分析了美國后殖民理論的代表人物霍米·巴巴與文化研究相關聯(lián)的理論,其中包括巴巴對從階級到社群的政治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巴巴對后殖民媒介和文化翻譯的理解,以及巴巴對種族刻板印象的剖析。在作者的眼中,巴巴首先是一位文學批評家,他關心的是概念、過程和想象的運用,而不是理論體系的建構,因此,作者認為對于巴巴所提出的許多令人費解的概念術語,如“第三空間”、“移向界外”、“時間間隔”就必須在巴巴著作的上下文中采用小說家的想象力來加以理解。第五章探討了布爾迪厄與文化研究的關系。盡管布爾迪厄因為文化研究所涉及的領域過于龐雜,因而對文化研究充滿敵意,但作者仍然認為他的理論對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基于此,作者首先分析了布爾迪厄的“場域”和“慣習”這兩個概念對于文化研究的重大意義,其次分析了布爾迪厄通過“趣味”這個概念是如何覺察到消費文化領域已經成為復制社會不公德重要場所的,此外,作者還分析了教育在文化資本流動中的作用和新文化媒介的功能。在討論詹姆遜的第六章中,作者將注意力集中在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與政治的理論的分析上,分析了經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洗禮過的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是如何對當代傳媒、影視作品產生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