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王國浮沉與異族統治(約公元前2000年—公元135年)
第一節(jié) 族長時期(公元前20世紀—公元前17世紀)
第二節(jié) 散居埃及(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3世紀)
第三節(jié) “士師”時代與希伯來王國(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586年)
一、“士師”時代
二、掃羅王
三、大衛(wèi)王
四、所羅門王
五、王國的分裂與衰亡
第四節(jié) 先知運動(公元前750年—公元前450年)
一、先知的出現
二、先知思想
三、先知運動的影響
第五節(jié) 異族統治(公元前538年—公元135年)
一、波斯時期
二、希臘化時期.
三、羅馬統治與猶太戰(zhàn)爭
第二章 流散時期的猶太人 (公元135年—19世紀末)
第一節(jié) 猶太教與基督教
第二節(jié) 巴比倫猶太社團
第三節(jié) 伊斯蘭世界的猶太人
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早期交往
二、猶太教對伊斯蘭教的影響
三、穆斯林統治下的猶太人
四、西班牙猶太社團
第四節(jié) 中世紀的歐洲猶太人
一、猶太人的分布及其經濟地位
二、基督教會對猶太人的迫害
三、驅逐與外遷
四、隔都
五、意第緒文化
第五節(jié) 啟蒙運動與解放時代
一、摩西·門德爾松
二、“哈斯卡拉”
三、法國大革命與猶太人
四、解放歷程
第六節(jié) 走出“血汗工廠”的美國猶太人
第三章 通向建國之路 (1897年—1939年)
第一節(jié) 復國先驅
一、猶太民族主義
二、復國先驅
第二節(jié) 赫茨爾與復國潮的興起
一、赫茨爾與《猶太國》
二、巴塞爾大會
三、關于建國地點的爭議
四、沃爾夫佐恩
第三節(jié) “阿里亞”與《貝爾福宣言》
一、“阿里亞”
二、新伊休夫的發(fā)展
三、世界大戰(zhàn)中的巴勒斯坦
四、魏茨曼與《貝爾福宣言》
第四節(jié) 英國委任統治下的伊休夫
一、猶太復國主義委員會
二、委任統治的確立
三、“阿里亞”再掀高潮
四、猶太代辦處
五、最大規(guī)模的“阿里亞”
第五節(jié) 阿拉伯人起義與英國政策的調整
一、“西墻事件”
二、阿拉伯人起義
三、《英國政府白皮書》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與以色列國的誕生(1939年—1948年)
第一節(jié) 大屠殺
一、希特勒與猶太人
二、從反猶立法到“最后解決”
三、幸存者
第二節(jié) 災難過后的猶太世界
一、猶太意識的強化
二、美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第三節(jié) 世界大戰(zhàn)中的巴勒斯坦
一、伊休夫參戰(zhàn)與帕爾馬赫的建立
二、移民問題
三、伊休夫的經濟狀況
第四節(jié) 決裂英帝國
一、“萊希”與“伊爾貢”
二、武裝抗英
三、委任統治的終結.
第五節(jié) 面對聯合國
一、聯合國特別會議
二、特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
三、聯合國分治決議
四、爭奪與沖突
第六節(jié) 鳳凰再生
第五章 鞏固與成長(1948年—1966年)
第一節(jié) 戰(zhàn)火燃起
一、戰(zhàn)爭爆發(fā)與第一次?;?br /> 二、國防軍的組建
三、戰(zhàn)事再起與第二次?;?br /> 四、停戰(zhàn)協定與邊界劃分
第二節(jié) 政治建構
一、國家元首——總統
二、立法機構——議會
三、行政機構——政府
四、司法機構——法院
五、以色列的政黨政治
第三節(jié) 馬帕伊政府
一、本一古里安與“國家主義”
二、馬帕伊內部的分化
第四節(jié) 多元社會
一、移民潮
二、西方猶太人與東方猶太人
三、以色列阿拉伯人
四、宗教與世俗的沖突
五、艾希曼審判
第五節(jié) 以色列的國際環(huán)境
一、德國賠款問題
二、邊境沖突
三、蘇伊士運河戰(zhàn)爭
四、美國與蘇聯的中東戰(zhàn)略
五、以色列與第三世界
第六章 起伏跌宕的歲月(1966年—1977年)
第一節(jié) 六日戰(zhàn)爭
一、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建立
二、危機出現
三、外交努力
四、戰(zhàn)爭爆發(fā)
第二節(jié) 戰(zhàn)后的以色列社會
一、戰(zhàn)爭對以色列社會的影響
二、以色列與散居猶太人
三、梅厄上臺
四、巴勒斯坦人的武裝抵抗
第三節(jié) 被占領土問題
一、聯合國242號決議
二、控制水資源
三、“經濟一體化”
第四節(jié) 十月戰(zhàn)爭
一、薩達特對埃及外交的調整
二、摩薩德與雙重間諜
三、利比亞事件與戰(zhàn)略預警的延遲
四、戰(zhàn)爭突發(fā)
五、十月戰(zhàn)爭的影響
第五節(jié) 工黨的蹉跎歲月
一、梅厄辭職
二、拉賓內閣
三、西蒙·佩雷斯
四、工黨慘敗
第七章 “利庫德革命”與“動蕩年代”(1977年—1992年)
第一節(jié) 貝京執(zhí)政
一、梅納赫姆·貝京
二、新內閣的施政綱領
三、新經濟政策與通貨膨脹
四、美以特殊關系的加強
第二節(jié) 《戴維營協議》
一、薩達特高舉橄欖枝
二、戴維營和談
三、“現在實現和平運動”
第三節(jié) 空襲伊拉克與黎巴嫩戰(zhàn)爭
一、“巴比倫行動”
二、統治危機的出現
三、重組內閣
四、“大以色列計劃”
五、黎巴嫩戰(zhàn)爭
六、失信于民
第四節(jié) 第一屆全國聯合政府
一、看守內閣
二、第十一屆議會大選
三、穩(wěn)定經濟
四、同床異夢
第五節(jié) 動蕩與角逐
一、“因提法達”
二、第二屆全國聯合政府
三、沙米爾東山再起
四、馬德里和會
第六節(jié) 經濟現代化
一、卓有成效的工業(yè)化
二、獨具特色的高效農業(yè)
三、發(fā)達的對外貿易
第八.章 和平與:中突(1992年—2006年)
第一節(jié) 拉賓的鴿派戰(zhàn)略
一、第十三屆議會大選
二、“長著鷹爪的鴿子”
三、中以經貿關系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風雨和平
一、“挪威叢林中的密談”
二、《奧斯陸協議》
三、約以談判
四、和平紅利
五、國王廣場上的槍聲
六、佩雷斯執(zhí)政
第三節(jié) 政壇黑馬
一、內塔尼亞胡贏得大選
二、危機四伏的政府
三、經濟受挫
第四節(jié) 工黨余輝
一、第十五屆議會選舉
二、重啟和平進程
三、內患迭起
第五節(jié) 鷹派沙龍
一、“以色列的愷撒”
二、以暴易暴
三、經濟衰退
四、中東和平“路線圖”
五、單邊“脫離”計劃
六、前程未卜
第六節(jié) 社會整合與精神困頓
以色列歷任總統、總理
大事年表
譯名對照
參考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