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天子長到五歲,競還沒有一個常人皆有的名字/2
先賜名,再議儲,父皇隆慶帝補償了他所能給予的一切/10
第二講 托孤輔臣的爭斗/17
閣臣張居正與太監(jiān)馮保聯(lián)手,把首輔高拱趕回了河南老家/18
一場未鑄成的冤獄——王大侄案/24
第三講 傾心委倚張居正/31
接受師相安排的皇家儒學傳統(tǒng)教育,是一個勤奮乖巧的好學生/32
從善如流,整刷朝綱,認真履行一個少年夭子的應盡義務和權利/39
師相喪父不愿丁憂,朱翊鈞也一日離不得張先生/51
第四講 少年天子初長成/63
盛大的婚典過后。慈圣皇太后搬出了乾清宮/64
師相、大伴的驕恣與過失,使朱翊鈞心頭的不滿與日俱增/70
新相潘晟未及入閣,一場急風驟雨般的清張運動便席卷朝野/77
眼高手低,無法擔負起治國安邦的使命/84
第五講 青春盛年修壽宮/89
為選定營建陵寢的風水寶地,四度親臨天壽山勘察/90
歷時五年,耗銀八百萬兩,修建了一座豪華壯觀的地下宮羼已/97
第六講 沉湎于酒色之中/105
廣采民女充掖后宮,推說圣躬違和,而朝講 不御、郊廟不親/106
雒于仁上酒色財氣四箴,勾畫出朱翊鈞后半生的生活軌跡/111
第七講 礦監(jiān)稅使的橫行/117
內廷和外廷的制衡是明代皇權政治的基本特征,朱翊鈞皇權的重心倒向了宦官/118
織造、燒造、采木、采辦,不斷征解;皇莊、皇店,遍及大江南北;罰俸、捐俸、開事例,屢見不鮮/123
中使四出,遍及海內,敲骨吸髓,天下蕭然/129
朱翊鈞崇聚財賄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百官上疏極諫,民變風起云涌/136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翊鈞一息尚存,決不撤回礦監(jiān)稅使/141
第八講 自命不凡的孝子/147
面對先朝建文與景泰二帝舊遺案,采取了正視歷史的態(tài)度/148
對生母的孝順為朝野所共知,有時往往被一些大臣所利用/152
也曾有心加強對宗藩的管理,而貪婪與怠政終使宗室問題積重難返/157
第九講 游刃于釋老之間/163
剃度幼童代替出家,扶植佛教格魯派的發(fā)展,不以信佛而佞佛/164
恢復天師道的道教宗主地位,信用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亦不以羽林列仙班/170
第十講 圍繞立儲的風波/175
都人誕育元子,不獲寵幸;愛妃鄭氏產下次子,晉位貴妃,朱翊鈞想立幼為儲,朝臣群起疏爭/176
欲行三王并封,遲遲不為皇長子舉行三禮,迫于太后干預,方立都人之子為儲/182
從妖書案、福王之國到梃擊案,國本之爭仍在延續(xù)/186
第十一講 統(tǒng)治機制的癱瘓/199
由厭惡臣下上疏進諫,而章奏不批、缺官不補/200
內心厭惡臣下結黨,而自己的一言一行又恰恰是無休止的黨爭之源/204
第十二講 嚴重的社會危機/213
士兵嘩變、宗室叛亂、農民造反,匯集成一股強烈的沖擊波/214
士大夫階層中涌動著人文主義的思潮,異端思想家何心隱、李贄付出了血的代價/220
朱翊鈞推崇“有體有用”說,與縉紳平民中實學思潮的發(fā)展,構成了當朝實學發(fā)展的雙軌制特征/228
第十三講 建州威脅的加?。?39
廢行考成法,縱容一代名將李成梁貴極而驕、奢侈無度,自毀長城/240
太監(jiān)高淮自告奮勇,出任欽差鎮(zhèn)守遼東等處的礦監(jiān)稅使/246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天伐明,久夢的朱翊鈞似醒非醒,致使遼東危局不可收拾/250
第十四講 駕崩的前前后后/263
晚年百病纏身,又染上了吸食鴉片的惡習,最終在弘德殿一命嗚呼/264
遺詔封鄭貴妃為皇后,臨死又給嗣君和遺臣出了一道難題,朝內再掀波瀾/268
閑置三十年的定陵迎進了它的主人,朱翊鈞在陰曹地宮中做起了冥冥世界的皇帝/272
附錄 萬歷皇帝大事年表/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