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緒論
第一編 《禮》
第一章 掃清恢復孔子《六經》中的《禮》的障礙之前,首先要了解的幾個問題
一、《禮》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一)神農氏時代禮已初具規(guī)模
(二)五帝時代的《禮》
(三)著名學者章學誠說:“周公以周禮集羲、軒、堯、舜以來的大成?!?br />(四)孔子繼承與整理的《禮》
(五)東漢劉歆改孔子《六經》中的《禮》為三禮
二、歷代學者們對劉歆所定三禮的反駁
(一)漢代臣瓚、宋代葉夢得、朱熹、元代熊朋來、清代皮錫瑞、康有為、當代陳廷杰、蔣伯潛對三禮的反駁
(二)宋代朱熹對推翻三禮的計劃
(三)東漢劉歆所定三禮長期占據(jù)孔子《六經》中的《禮》,迄今未更正的原因
三、以班固《漢書·藝文志》為指南從三禮中找出孔子《六經》中的《禮》
(一)細讀與分析班固《漢書·藝文志》中《禮》的書目及其重要注釋
(二)細讀與分析班固《漢書·藝文志》中對以上《禮》的書目的評價及重要注釋
(三)筆者對所錄班固《漢書·藝文志》的書目及評價
(結論)所分析的結束語
第二章 掃清恢復孔子《六經》中的《禮》的障礙,必須認識劉歆所定的三禮
一、《周禮》
(一)《周禮》的來歷
(二)對《周官》作者的不同看法
二、《儀禮》
(一)《儀禮》列于三禮第二的由來
(二)十七篇的內容包括了《禮》的八大綱要
(三)東漢時《儀禮》有三種不同排列次序的本子
(四)用實據(jù)證明《儀禮》是《禮經》
三、《禮記》
(一)關于《禮記》的編輯者
(二)歷代學者對《禮記》中某些篇的作者的爭論
第三章 我們應如何繼承孔子《六經》中的《禮》
一、孔子《六經》中的《禮》在漢代殘余下的四十九篇《禮記》仍然是目前研究《禮》的主要典籍
二、宋代以來的《五經》版本多以四十九篇《禮記》代《禮》,而將《儀禮》另予獨本刊行,這種把《儀禮》置于《五經》之外的做法,是極錯誤的,應予糾正
第二編 《樂》
第一章 東漢之前從來是稱《六經》而不稱《五經》的例i
一、《莊子·天運篇》所載稱《六經》
二、《禮記·經解》敘述孔子所說的《六經》的各經對人們所施教育的效果
三、《六經》在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中列于典籍的第一部并非偶然,是《六經》本身的價值,以及歷代人們對《六經》的重視而決定的
第二章 為什么東漢劉歆將《六經》更改為《五經》的事實可以穩(wěn)固地延續(xù)下來
一、認為《樂經》已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焚
二、認為《樂》本無經,從來只有《五經》
第三章 《樂經》既是六經之一,必然曾有《樂經》;筆者根據(jù)此判斷,從古籍中已細心搜索出了《樂經》存在過的實據(jù)
一、《莊子·天運》、《禮記·經解》、《史記》、《漢書》等書中所述《六經》決不可忽視
二、本書根據(jù)經、義、義理的解釋,從古籍中搜索出《樂經》存在過的事實
(一)經·義、義理的解釋
(二)用經、義、義理作為工具從典籍中找尋出《樂經》存在過的事實
第四章 我們應如何恢復《樂經》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