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者前言
序言
致謝
前言
作者第二版序言
概括與結論
第一章 中華帝國的集約與粗放式增長
第二章 經濟衰退與列強欺辱,1820-1949年
第三章 新中國充滿活力的發(fā)展過程
第四章 問題與前景:展望2003-2030年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附錄A 中國種植業(yè)、畜牧業(yè)、漁業(yè)、林業(yè)和農村副業(yè)的經濟表現(xiàn),1933-1995年
附錄B 中國工業(yè)經濟表現(xiàn):1913-2003年
附錄C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與規(guī)模
附錄D 中國的人口與就業(yè)
附錄E 對外貿易
附錄F 中國拼音和威妥瑪-賈爾斯拼音法中的人物與地方名稱
圖表目錄
正文圖表
表1.1 中華帝國的朝代及首都
表1.2 中國、歐洲、印度、日本及全世界人口的粗略比較估計,公元1-2003年
表1.3 中國及歐洲人均GDP水平,公元1-1700年
表1.4 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qū)土地使用和人口,1993年
表1.5a 分朝代有記載的水利灌溉工程
表1.5b 灌溉面積,1400 1995年
表1.6 中國農業(yè)的重要指標,1400-1952年
表1.7 羅茲曼關于中國唐朝中期至清朝晚期的城市及人口估計
表1.8 德弗里估計的歐洲城市人口,公元1000-1800年
圖1.1 中國人口,公元元年至2030年
表2.1 歐洲、中國和世界其他主要地區(qū)的經濟水平比較,1700-2003年
表2.2a 世界GDP分布,1700-2003年
表2.2b 全世界GDP增長率,1700-2003年
表2.2c 全世界人均GDP增長率,1700-2003年
表2.3 按省份分組的中國人口變動,1819-1953年
表2.4 中國、印度和日本的人均出口額,1850-2003年
表2.5 按照1933年價格計算的中國GDP結構,1890-1952年
表2.6 鐵路營業(yè)里程,1870一1995年
表2.7 外國在中國直接投資存量,1902-1936年
表2.8 中國貿易中的主要商品,1937年
編年表 中國從國際孤立中崛起:1949-2001編年史表
表3.1 中國主要經濟部門GDP增長率,1890 2003年
表3.2 中國GDP結構,1890-2003年
表3.3 中國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地位,1890-2003年
表3.4 比較14個國家和地區(qū)人均GDP增長率和人口增長率,1913-2003年
表3.5 比較14個國家和地區(qū)人均GDP、人口、能源消費量和出口額,2003/2006年
表3.6 中國的出生率統(tǒng)計、勞動投入和教育水平,1952-2003年
表3.7 中國各級學校入學人數(shù),20世紀30年代至2005年
表3.8 10個國家和地區(qū)在15-64歲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1950-1992年
表3.9 關于中國、日本、韓國和美國基本經濟增長核算的結果,1952-2003年
表3.10 中國分部門經濟增長的表現(xiàn),1952-2003年
表3.11 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1952-2003年
表3.12 農戶參與各類社會主義農業(yè)組織的程度,1950-1958年
表3.13 中國農業(yè)經濟表現(xiàn)的特點,1933-2003年
表3.14 中國四個時期的種植業(yè)、畜牧業(yè)的投入、產出和TFP變化,1952-1994年
表3.15 文冠中對中國農業(yè)三個時期的投入、產出和TFP變化的估計,1952-1987年
表3.16 中國、日本、蘇聯(lián)/俄羅斯和美國種植業(yè)的比較經濟表現(xiàn),1933-1994年
表3.17 中國人口與就業(yè)人數(shù)的城鄉(xiāng)分布,1952-2005年
表3.18 中國按所有制劃分的農村小型企業(yè)的經濟表現(xiàn),1978-1996年
表3.19 中國農村小企業(yè)的分部門指標,1995年
表3.20 中國農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的經濟表現(xiàn),1952-2003年
表3.21 按所有制劃分的中國工業(yè)經濟表現(xiàn),1952-1996年
表3.22 中國、日本、蘇聯(lián)/俄羅斯、美國的制造業(yè)經濟表現(xiàn),1952一1994年
表3.23 比較7個國家和地區(qū)出口貿易增長表現(xiàn),1929-2003年
表3.24 比較7個國家和地區(qū)按照不變價格計算的出口貿易,1929-2003年
表3.25 中國出口貿易表現(xiàn),1870-2003年
表3.26 中國商品貿易對象的地區(qū)分布,1952-2005年
表3.27 中國主要貿易品,2005年
表3.28 中國政府收入與支出的規(guī)模與結構,1952-2005年
圖3.1 比較中國和4個大國的GDP規(guī)模,1952-2003年
圖3.2 中國GDP和勞動生產率的變化,1952-2003年
圖3.3 中國農業(yè)增加值和勞動生產率變化,1952-2003年
圖3.4 中國工業(yè)和建筑業(yè)增加值以及勞動生產率的變化,1952-2003年
表4.1a GDP增長表現(xiàn)的比較:中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美國,1990-2030年
表4.1b 人均GDP增長表現(xiàn)的比較:中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美國,1990-一2030年
表4.2 能源集約度和碳排放水平:中國、美國以及世界,1973-2030年
表4.3 世界經濟的增長表現(xiàn)及預測,1952-2030年
表4.4 世界及其主要地區(qū)和國家的人均GDP,1952-2030年
表4.5 世界及其主要地區(qū)和國家的GDP增長,1952-2030年
表4.6 主要國家占世界GDP的比重,1700-2003年
圖4.1 比較中國和美國的GDP規(guī)模,1700-2030年
附錄圖表
表A.1 中國官方投入產出 表估計的農業(yè)經濟表現(xiàn),1987年
表A.2 官方估計的中國農業(yè)經濟表現(xiàn),1952-1995年
表A.3 麥迪森估計的中國農業(yè)經濟表現(xiàn),1933-1994年若干基準年份
表A.4 中國種植業(yè)、畜牧業(yè)的投入、總產值、增加值水平的估計,1933 1994年若干基準年份
表A.5 關于中國漁業(yè)總產值和增加值的估計,1933-1994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6 關于中國林業(yè)總產值和增加值的估計,1933-1994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7 中國農村副業(yè)總產值和增加值的估計,1933 1994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8 中國農業(yè)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投入,1933-1995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9 中國年末牲畜存欄量和肉類產量,1933-1995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10 中國農業(yè)的土地使用,1933-1995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11 中國與美國1987年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產出和購買力平價(PPP)的比較
表A.12 1987年《中國投入產出 表》中的種植業(yè)、畜牧業(yè)、林業(yè)、漁業(yè)及副業(yè)的投入產出指標
表A.13 《美國投入產出 表》中的種植業(yè)、畜牧業(yè)、林業(yè)、漁業(yè),以及農業(yè)服務業(yè),1987年
表A.14 中國與美國農場農業(yè)增加值和勞動生產率比較,1933-1994年期間若干基準年份
表A.15 13國種植業(yè)、畜牧業(yè)的比較經濟表現(xiàn),1975年
表A.16 8國化肥使用集約度,1993/1994年
表A.17 中國1994年:農產品產值、產量、價格的詳細情況
表A.18 中國1987年:農產品產值、產量、價格的詳細情況
表A.19 中國1975年:農產品產值、產量、價格的詳細情況
表A.20 對中國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總產值的詳細推算,1952-1978年
表A.21 對中國1933-1975年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總產值的詳細推算
表A.22a 中國主要農產品1987年價格
表A.22b 中國主要農產品1987年價格
表A.22c 1987年中國不同市場主要農產品價格
表A.23 美國1987年:農產品產值、產量、價格的詳細情況
表A.24 中美兩國農業(yè)購買力平價估計中的產品匹配,1987年,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數(shù)據(jù)
表A.25 美國種植業(yè)、畜牧業(yè)、林業(yè)、漁業(yè)、農業(yè)服務業(yè)就業(yè)人數(shù),1933-1994年若干基準年份
表A.26 美國農業(yè)總增加值,1933-1992年若干基準年份
表B.1 伍曉鷹估計的工業(yè)分行業(yè)增加值增長率和產出結構,1952-2003年
表B.2 伍曉鷹對中國工業(yè)增加值的新估計,1952-2003年
表B.3 劉大中和葉孔嘉關于中國工業(yè)增加值的估計,1933-1957年
表B.4 中國工業(yè)的投入產出特征,1987年
表C.1 中國分部門國內生產總值,1890 1952年若干基準年份
表C.2 中國的GDP、人口以及人均GDP的長期表現(xiàn)和預測,1-2030年
表C.3 麥迪森一伍曉鷹對中國主要經濟部門GDP的估計,1952-2003年
表C.4 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qū)的GDP以及人均GDP,1952-2003年
表C.5 官方估計的中國主要經濟部門GDP,1952-2003年
表C.6 麥迪森對“非物質服務業(yè)”的就業(yè)和產出估計,1952-2003年
表C.7 中國的投資和GDP,官方估計數(shù)和調整后的估計數(shù),1952-2003年
表C.8 中國非住宅固定資產投資、資本形成以及非住宅固定資本存量,1952-2003年
圖C.1 比較官方和麥迪森估計的GDP規(guī)模,1952-2003年
表D.1 中國人口,公元1-2030年
表D.2 中國澳門、香港、臺灣的人口,1850-2030年
表D.3 按照舊分類標準的中國分經濟部門就業(yè)人數(shù),1952-2003年
表D.4a 中國按照新行業(yè)分類的部門就業(yè)人數(shù),1978~2(?02年
表D.4b 中國國有部門按照新行業(yè)分類的部門就業(yè)人數(shù),1978 2005年
表D.5 劉大中一葉孔嘉估計的部門就業(yè)人數(shù),1933-1957年
表D.6 比較國家統(tǒng)計局和調整后的劉大中一葉孔嘉就業(yè)估計,1952-1957年
表E.1 中國大陸、臺灣地區(qū)商品貿易額,1850-1938年
表E.2 中國大陸、臺灣地區(qū)、香港地區(qū)的商品進出口貿易額,1950-2006年
表E.3 中國貨幣匯率,1870-2005年
表E.4 中國出口指數(shù),1867-2003年
表F.1 中國的帝國統(tǒng)治者和近代領導人,1368-1949年
表F.2 中國行政區(qū)的威妥瑪一賈爾斯拼法以及2005年分省(自治區(qū)、直轄市)GDP與人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