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龍溪村家子到美歐洋博士
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文化追求
第二章 從語言學起步走進學術界
在北京大學期間的教學和學術活動
第三章 隨愛國運動波濤前進
在“五卅”到“三·一八”期間
第四章 在“語絲”苗圃里茁長
北京、廈門時期與魯迅的交往
第五章 第一部散文集,第一個“黃金期”
《翦拂集》與《子見南子》
第六章 從專職教授到專業(yè)作家的過渡
初居上海時期的學術生活
第七章 在“論語”旗號下馳騁
《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的創(chuàng)刊及其主旨
第八章 中西融合的“幽默”與“性靈”
30年代前期的文學觀念和主張
第九章 從同盟到異途
與魯迅及左翼文化陣營的相得和疏離
第十章 散文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黃金期”
《我的話》及30年代前期的散文
第十一章 “兩腳踏東西文化”邁新步
亦中亦西的生活和《吾國與吾民》的寫作
第十二章 走進異國文苑之初
對西方人說東方《生活的藝術》及其他
第十三章 民族正氣的頌歌,理想道德的禮贊
為抗戰(zhàn)作宣傳和《瞬息京華》
第十四章 在神州硝煙彌漫的時日
回國暫居和《風聲鶴唳》
第十五章 勝利在望時的大后方之行
再度回國考察經過及反響
第十六章 失意年代的得意之作
《蘇東坡傳》和弘揚炎黃文化的譯著
第十七章 多種追求中的書生本性
制造中文打字機和創(chuàng)作小說《唐人街》
第十八章 跨進二十世紀下半期
《朱門》和50年代初年的譯著
第十九章 海外生活道路上的插曲
出任南洋大學校長始末
第二十章 遠走歐陸,構想未來
隱居戛納暨《遠景》的創(chuàng)作
第二十一章 冷戰(zhàn)熾熱年代的行蹤和墨跡
兩度越洋出訪和一部心靈旅程
第二十二章 瑕瑜互見的小說新作
《紅牡丹》、《賴柏英》及其他
第二十三章 響亮的晚鐘
回歸臺灣前后的學術生涯
第二十四章 生命和創(chuàng)作的終篇
晚年生活和《八十自敘》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