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林(1777—1853),1808年1月作為第九屆俄羅斯駐華宗教使團團長抵達中國,前后居住北京十三年半之久。在京期間比丘林努力學習漢、滿語,努力搜集中國文化典籍,并加以翻譯。回國后他撰寫了近百種有關中國古代歷史、當代社會(清代)、中國邊疆史地的文章和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俄羅斯?jié)h學從萌芽狀態(tài)走向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并使之從簡單翻譯中國典籍轉向對中國的全面研究,他本人也因其杰出貢獻而享有“俄羅斯第一位大漢學家”、“俄羅斯?jié)h學的奠基人”等美譽。他對中國所有問題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嚴格分析、利用他所篤信的中文典籍的基礎之上,也因此,他的豐富著述使俄羅斯?jié)h學擺脫了從前翻譯和出版歐洲傳教士的漢學作品、附和歐洲聲音的狀況,從而也促進了俄羅斯?jié)h學的民族化,使它在19世紀中期達到了世界漢學的高度。《尼·雅·比丘林及其漢學研究》便是有關其生平、學術以及對漢學研究的情況的介紹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