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一、新課程的設計:作為研究的問題
二、理解與解釋:本研究的方法論
三、理解歷程:獲取資料的方式與過程
四、本研究的性質與價值定位
五、本研究的框架與思路
第一章 國家課程設計的理論視域
一、國家課程設計:作為一種課程政策的制定過程
(一)課程政策與課程政策的制定
(二)20世紀末國家課程政策制定的典型案例
(三)課程政策制定過程的本質
二、國家課程設計:作為大規(guī)模課程開發(fā)過程
(一)課程開發(fā)的內在元素與外在因素
(二)國家課程開發(fā)的模式
三、國家課程設計:作為課程研究的過程
(一)西方課程設計中研究傾向的演變
(二)對課程研究的范式理解及方法論定位
(三)當代課程研究的兩種旨趣:課程開發(fā)與課程反思
第二章 我國課程設計的研究與發(fā)展回顧
一、我國課程政策沿革
(一)新中國社會變革中的課程變革
(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課程政策文本的變化
二、實踐中的課程實驗進展
三、課程理論研究進展
四、課程研究與課程政策
(一)我國的課程研究與課程政策
(二)課程研究與課程政策關系分析
第三章 新課程研究的開端與政策問題的確定
一、新課程研究的開端
(一)課程改革背后的素質教育
(二)“93年課改”:基礎與超越
二、課程政策議程的確定基礎
(一)基礎教育課程狀況調查
(二)國際比較研究
(三)課程變革經驗研究
三、核心政策文本的確立
(一)《綱要》根本的著眼點
(二)28次斟酌修訂
(三)爭論、澄清與遺留的問題
第四章 課程方案的規(guī)劃過程
一、新課程設計人員的確定
(一)隱名項目招標
(二)成立大學課程研究中心
二、課程標準設計的過程要素
(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設計
(二)高中課程標準的設計
三、評估與決策:課程政策的合法化過程
四、課程標準實驗情況的考察:信息回饋
五、課程標準的修訂:繼續(xù)開放的系統(tǒng)機制
第五章 課程標準設計中研究者的審議與決策
一、異質的追尋:課程設計團隊的構成
二、異中求同:課程設計中的協(xié)商文化
(一)沖突與溝通
(二)誰是決策者?
三、“零選擇”——一個爭論與妥協(xié)的故事
四、執(zhí)行審議的必要條件
第六章 課程標準內容選擇與組織的價值傾向
一、尋找學科的哲學本質
二、課程標準內容選擇與組織的要素
——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例
三、課程標準內容選擇與組織的傾向
(一)課程意識形態(tài)的把握
(二)矯正缺失
(三)“打破”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
(四)融合穩(wěn)固的學科疆界
四、課程標準內容選擇與組織的尺度
(一)追尋理想
(二)兼顧可能
第七章 結論與啟示: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設計過程的程式與特征
一、三種視角下的新課程設計過程
(一)新課程設計:作為大規(guī)模課程開發(fā)過程
(二)新課程設計:作為課程政策的制定過程
(三)新課程設計:作為課程研究過程
二、課程決策方式是實踐理性的審議
三、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的順序性
四、新課程研究的方法論特征
五、新課程設計與課程研究旨趣
(一)研究旨趣發(fā)生了變化
(二)課程研究的實踐使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