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瓷胎畫琺瑯研究(1716-1789)》試圖從十八世紀清宮瓷胎畫琺瑯的歷史演變,追溯那段從器物制造上所折射的物質史和心靈史。本研究確定了清宮琺瑯作彩瓷研制生產時間最多歷時73年(康熙五十五年~乾隆五十四年),又闡明其地點、協(xié)助者、主導者、管理者、歷任御窯督陶官、協(xié)造及作用;琺瑯作的畫、工匠的來源、姓名、分工、人數(shù);與銅器琺瑯生產及藝術風格的密切關系;與銅料供御的關系以及生產特點;分析它的胎質、造型、紋飾、款式、風格的演變;指出其技術與文化的鏈接和融合,具有聚技術、文化集成的兩大特點。此外,清初對知識分子高壓的政治環(huán)境迫使社會的精英“創(chuàng)造性轉向”,他們由積極參政轉向寄情藝術反而是清代御窯成功的條件之一。而“年款的激勵效應”則使清帝們更加認真地對待御窯產品,使其質量、工藝更加精細,也是清代御窯成就的重要因素。御窯的性質可歸結為獨斷性、壟斷性、封閉性、奢侈性、象征性、脆弱性六個特征。宮中工匠心理變化是從“集體創(chuàng)造”到“集體抑制”的過程。清宮琺瑯彩瓷也可以說為景德鎮(zhèn)瓷業(yè)從十八至二十世紀的密集化生產提供了物質及精神樣本。它也是順應時代的民族文化融合創(chuàng)造的新勢能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的象征。當然,這同時也是對清代瓷藝發(fā)展的一種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