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先于語言,正是觀看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位置。照相機、攝影技術的出現(xiàn),全面改變了人類觀看與被觀看的方式,使觀看與被觀看的行為固化和物化,并帶有了公共性和社會性。顯然,攝影不是一個簡單的機器操作,照片更多的是一個主動的意指行為的產物。攝影是現(xiàn)代旅行文化中最有意義的組成部分。當今中國,攝影文化消費異?;钴S,照相機鏡頭對準的地方往往逐漸演變?yōu)槁糜蔚?。我國西部某些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保存完好的地方常常是攝影愛好者追捧的對象,一批新興旅游地因此孕育而生,云南省紅河州元陽哈尼梯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西方人文地理學界發(fā)生了一個重大理論事件——“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其核心之一就是將文化研究和社會理論納入人文地理學的分析體系中,強調關注社會文化和政治過程對空間與地方的塑造。巴特勒(R.W.Bulte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是目前旅游研究領域為數不多的幾個成熟理論之一,但圍繞該理論進行的已有研究多是針對某一成熟旅游地(如發(fā)展期、鞏固期和停滯期)而言的,很少有學者關注旅游地演進的初期階段。更確切地說,很少有人針對“為什么一個地方會發(fā)生旅游現(xiàn)象”、“一個普通的地方如何逐步發(fā)展成為旅游地”等問題進行研究??陀^事實是:在旅游地發(fā)育初期階段,外來游客與東道主之間的文化與經濟背景常常是反差最大的。作為我國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由攝影地發(fā)育而來的新興旅游地——元陽哈尼梯田,其所代表的傳統(tǒng)農耕文化,與攝影游客所擁有的現(xiàn)代工業(yè)文化之間,就形成了強烈對比,這種反差如何表現(xiàn)、如何解決,都將給旅游地今后的發(fā)展帶來深刻影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