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1)陳獨秀1916年提出“最后覺悟之覺悟”,反對傳統(tǒng),呼喊啟蒙。個性解放與政治批判攜手同行,相互促進,揭開了中國現(xiàn)代史的新頁。(2)五四運動帶來了青年一代行為模式的改變,從婚姻自主到工讀互助團。一部分人經由無政府主義,選擇了馬克思主義。(3)救亡又一次壓倒啟蒙。知識分子在革命戰(zhàn)爭中也為這場革命所征服。(4)封建主義并未消除,它在社會主義裝束下帶來種種禍害,令人重新呼喊五四。重要的是轉換性的創(chuàng)造。記中國現(xiàn)代三次學術論戰(zhàn)(1)二十年代張君勱等人認為科學不能解決人生觀問題,在身心、社會領域,因果律無效,要求回到宋明理學。(2)丁文江等人強調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要求建立起“科學的人生觀”,以作為信仰,指導生活。(3)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zhàn)的三派,陶希圣等人的“新生命派”和托派《動力》都強調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性質,中國共產黨的《新思潮》派則強調中國社會的封建性,前者主張反帝反資,后者主張反帝反封建。(4)兩次論戰(zhàn)中的科學性(學術)與意識形態(tài)性(政治)的交錯糾纏的特點。(5)四十年代胡風反對向林冰以民間形式為創(chuàng)造文藝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強調繼承五四,以吸取外來為主。(6)革命戰(zhàn)爭要求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廣大群眾和干部“喜聞樂見”的“大眾化”成為時代主流,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胡適陳獨秀魯迅(1)文學的語言形式改革的重要意義,胡適首倡白話文運動而成名。(2)胡適的第二個貢獻是在文史領域開創(chuàng)了近代學術的思想新范式。關于胡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哲學方法論。(3)陳獨秀的主要興奮點始終是政治。他從政治角度看待文學革新,突破了胡適的“八不主義”。陳反對把孔孟與程朱劃開,反對把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主義與西方近代的民主主義混為一談。(4)陳的啟蒙主義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對德謨克拉西由提倡到否定再回到肯定。(5)魯迅對“死”的形上感受,他超越了啟蒙,具有現(xiàn)代性的孤獨與悲涼。青年毛澤東(1)青年毛以“動力”和“斗爭”為宇宙本體和人格本性,這“動”具有體魄性的特點。(2)以“實現(xiàn)自我”為道德律,以不可窮盡的永恒追求為理想,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色調。(3)與“貴我”映對,強調方法上、認識上的“通今”,重視現(xiàn)實經驗的概括。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1)唯物史觀特別是階級斗爭學說,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突出的被接受和被實踐的部分。實用理性使中國知識分子樂于接受進化論和唯物史觀。它們主要作為一種“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和理性的信仰被奉行。(2)李大釗是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代表。他號召“到民間去”和強調“改造精神”的兩大特征。(3)瞿秋白承上啟下,介紹、宣傳了辯證唯物主義。(4)中國馬克思主義主要成為關于革命的戰(zhàn)略學說。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和游擊戰(zhàn)爭等一系列戰(zhàn)略策略。(5)總結戰(zhàn)爭經驗,軍事辯證法提升為哲學世界觀,對主觀能動性的強調和經驗理性的哲學認識論。(6)思想改造運動,高揚道德主義。劉少奇的自我修養(yǎng)理論。(7)1949年的勝利帶來了獨立、統(tǒng)一、平等的新中國。毛反對“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依靠激烈的政治思想斗爭提前、超額完成了農業(yè)合作化。(8)毛繼續(xù)強調“政治掛帥”,強調“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并擴及一切領域,它們經常變成了勞動與剝削、公與私、善與惡的道德判定。(9)斗爭哲學(“以階級斗爭為綱”)、道德主義(“斗私批修”)、民粹主義(“向貧下中農學習”)成為思想特征,在“文化大革命”中發(fā)展到高峰。廣大干部和知識分子在道德主義下的屈從。(10)新時期的人道主義吶喊,其理論弱點及歷史正義性。馬克思主義應是建設的哲學。二十世紀中國(大陸)文藝一瞥(1)從形象思維世界看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蘇曼殊創(chuàng)作中的某種黎明期的清新氣息。(2)五四時期多愁善感的敏感主義特色,對人生、對自我的探索、追求,新鮮性、多樣性和朦朧性。冰心的母愛、郁達夫的性愛、郭沫若的力、許地山的哲理……(3)春天過去,夏日當頭,青年成熟,走進社會:三十年代創(chuàng)造具體模式的一代,現(xiàn)實生活的廣泛寫照,現(xiàn)代文學獲得了客觀性: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夏衍。(4)走向工農兵及其心靈的復雜和痛苦。艾青、路翎和農民作家趙樹理。(5)頌歌(賀敬之)和懺悔(張賢亮)作為解放一代的文學特征。(6)噩夢蘇醒后的彷徨、憤慨、尋求和否定:從舒婷、北島到劉索拉。略論現(xiàn)代新儒家(1)熊十力完成了譚嗣同、章太炎未竟之業(yè),將宋明理學的倫理學翻轉為宇宙觀和本體論。強調“體用不二”,即運動變化、生生不息的心物感性世界。(2)梁漱溟從文化立論講哲學,認為中西文化之分在于對待人生的不同態(tài)度和不同道路。情感一直覺重于理知。儒學是世界文化的希望。(3)馮友蘭不同于熊、梁,構造了一個純粹邏輯的“理世界”的哲學系統(tǒng).強調要經過“思議”、“了解”后才能達到那“不可思議”、“不可了解”的人生最高境界。(4)牟宗三認為陸、王才是孔孟正宗,程、朱的“義理之性”乃“存有而不活動”,從而失去道德自律的基礎。牟強調“內圣之道”是直覺的體認、證悟,非思議、理知所能了解或達到。(5)熊、梁——馮——牟,似乎是一個現(xiàn)代新儒家的正反合圓圈全程。儒學的前景問題。漫說“西體中用”(1)中國近代由“技”而“政”而“教”的改革過程和“中體西用”說的提出。五四凸出了西學與中學的根本差異:個人本位與家庭本位。上述“中學”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現(xiàn)。(2)在接收、吸取外物同時.常以自己的系統(tǒng)將異物融解同化,使外物失其性能,這才是“中體西用”的要害。(3)以“太平天國”為例,“中國化”過程中的平均主義、禁欲主義、命令主義和道德主義。(4)應對“體”、“用”、“中”、“西”重新解釋,“體”首先是社會存在的本體。不要把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三個不同歷史階段混為一談,不同意文化相對主義,但贊成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