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在充分探索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基礎上,論述勸諫、建議、協(xié)商、談判和一般交際技巧的一部書。自人類歷史進入奴隸社會之后,形成了上自國君、三公、卿大夫以至基層佐吏組成的寶塔形的國家機構。在這個機構中,皇帝、國王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以下三公、宰相之類,則在一人之下,干萬人之上。依次類推,統(tǒng)治階層的每一個成員在他所管轄的范圍中,就是真理的象征,他說的話就是“國法”,讓誰死,誰就死,讓誰活,誰就活,下級或一般老百姓說話、做事不合心意或犯了忌諱,無論其動機如何,本意如何,都有可能遭殃,甚至掉腦袋。從最高層言之,遇上一個昏君,即使弄得國家到了敗亡之地,大臣也不敢說,說了就可能死?!妒酚洝蟊炯o》中說:“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日:‘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日:‘吾聞圣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蔽⒆拥榷萑ィ侵渲G也無益,雖然知道造成的結果是國家滅亡,也只好甩手不管;比干覺得責任重大,不忍心不管,結果被殺,連心也被挖出。比干自然贏得了后人的崇敬,孔子過其墓也要兩手扶軾,表示出無比的敬意。但他的命丟了,而且丟得毫無效果,紂的態(tài)度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殷朝也終究亡國了。儒家講“殺身以成仁”,“見危致命”,很多正直剛毅之人犯顏直諫,或抗命上疏,其高風亮節(jié),令人欽佩,而他們大多落得不是被殺頭,便是被貶謫,令人痛心。多少年中,沒有人研究過既不甩手不管、也不白白送死的辦法。春秋末年產生了《孫子兵法》,戰(zhàn)國時代又產生了《吳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等兵書,相傳的《太公兵法》也被整理而得到流傳,打仗的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講策略不講效果的送死,但文臣諫說國君、上級時怎樣才能取得成功而不至白白送命,與鄰國協(xié)商事情不至勞而無功,儒家、道家都基本上不懂。孟軻以雄辯著稱,往往使聽他辯駁的國君無言以對,但卻也只是戰(zhàn)役上贏了,在戰(zhàn)略上是每論必輸。墨家稍好一些,但也并無專門的研究。至于名家,只是邏輯上的推理,有時流于狡辯,并不能入于人心,使其心悅誠服??v橫家并不爭于儒、道、墨、法的思想觀點之間,它著重探究窺測人心的方法,探究論說的技巧,總結研究游說中如何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在封建社會中不能不說是獨樹一幟,開辟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