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鄭清茂教授的引論,鄭教授宏觀地勾勒出“日本漢學”此觀念的內涵,其論點具指標意義。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的論文分別探討儒學思想與中國文學的問題,這兩部分的論文篇幅最多,也是此次會議的主軸。李慶及林慶彰兩位教授的論文按傳統(tǒng)的歸類,屬于經學,經學自然是儒學的一部分;陳瑋芬與楊儒賓的論文隱約之間有比較中、日儒家思想史的意味;中峙隆藏教授的論文嚴格說來不局限在儒學上面,但儒家特重歷史意識,方便說來,我們似可將中(山鳥)教授的論文歸入“儒學思想的受納”此一部門?!爸袊膶W的回響”此部門收有五篇論文,金文京、齋藤茂及小峰和明三位教授的論文偏向于文獻的引介與詮釋。中、日兩國交流時間特長,中國文獻流落日本者不知凡幾,類似的文獻考古學工作還大有發(fā)展的空間。陳明姿及川合康三兩教授做的工作比較像“影響的研究”,國內能觸及平安文學的學者極少,遑論研究?陳教授的論文大有開疆拓土之功。川合教授的論文進路比較特別,此文似有“心態(tài)史”的意味,他由“墮淚碑”引發(fā)聯想,并論及后人對此一主題的看法,敘述的工作做得細膩,所以我們也將它收入“中國文學的回響”此一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