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歷史和北京城一樣悠久,作為當時中國北部政治中心的主要民居樣式,四合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遼金時代。北京那時稱為薊城,是幽州的首府。由于京杭大運河的開通,薊城變得日益繁華起來。居住在西遼河上游的契丹人,男子個個能征善戰(zhàn),但經濟并不富庶,生產力水平低下,契丹首領很早就覬覦城池繁華的薊城。公元938年,契丹的軍隊攻入這座漢人的城池,將其改為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陪都。從此,燕京由地區(qū)性的行政治所開始向全國性的政治中心轉變。新的統(tǒng)治者上臺,燕京地區(qū)自然就要大興土木,為數(shù)以萬計的官員和隨從建造辦公地點及住宅。大批能工巧匠從各地被征調上來,各種各樣的建設方案送到了統(tǒng)治者的手里。契丹統(tǒng)治者大概出于自身安全的考慮,最后選擇了比后來的北京城小得多但格局很相像的燕京城建設方案。 《遼史·地理志》記載:燕京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廣一丈五尺。城上設敵樓,共有八門”?! 镀醯尽酚涊d:燕京城“戶口三十萬,大內壯麗,城北有市,路海百貨,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錦繡組綺,精絕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