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么?是史前時代人類與野獸、饑餓、寒冷、疾病相伴的朝生暮死?或是封建王朝豪門貴族夜夜笙簫的醉生夢死?是一路坍塌埋葬了所有生靈的黑暗隧道?還是人們一直在努力搭建的通往未來之橋?是百姓世世代代流淌著的鮮血和眼淚?抑或是清晨閃耀在龐大無邊的宮殿中的一縷微不足道的光線?所有的歷史學家都無法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也許就像英國詩人雪萊說的那樣:“歷史,是刻在時問記憶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彼圆煌男稍谌巳褐兄貜晚懫?,讓聰明人從相似之境中看到智慧,讓無能者從相似之境中得到安慰。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能——經世致用。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以史為鑒”,英國學者培根夸贊“讀史明智”……都是在強調歷史學的現(xiàn)實指導作用。研究歷史,學習歷史,可以促使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不斷反省、不斷思考、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汲取力量。中華民族擁有數(shù)千年綿延不絕的歷史傳承,其史書系統(tǒng)應該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其歷史遺跡幾乎是世界上最眾多的,其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這個民族歷劫不衰的堅實基礎。所以對于讀者來說。想要了解一下中國的通史非常容易——書籍和資料數(shù)不勝數(shù)。但問題正來自于“數(shù)不勝數(shù)”:中國通史的原始資料無法脫離《二十四史》,以中華書局出版過的標點本為例,這本最醒目易讀的正史,不過76000余頁。如果我們閑來無事,每天堅持看上兩頁的話,也許這輩子還能讀完。但其中相當多的篇幅是天文地理孝子節(jié)婦之類,與今人關聯(lián)不大。大概很少有人想了解“茴”字有幾種寫法或者清朝人是如何看待當時之印度的吧? 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學術界始終關注于精深的論文專著,教育界拿研究著作去換取名利和職稱,資本界把包裝一新的學術明星推向鎂光燈閃耀的舞臺。淺顯通俗但又準確生動的人門讀物卻成為最容易被忽視的類型,但這恰恰才是讀者看得最多的書籍。以受眾最大限度的需要為標準,編者參考了眾多史料,盡量摒棄了那些陳腐過時的無益信息,保留下清晰完整的時空脈絡,挑選出曲折豐富的故事素材,極力為您提供一套歷史知識的人門大餐。希望讀者在看完這套書后,可以拋開歷史“應當如是”的演進偏見,而最終尋找到歷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