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水利工程三門峽水庫淤積與潼關高程

三門峽水庫淤積與潼關高程

三門峽水庫淤積與潼關高程

定 價:¥80.00

作 者: 胡春宏,陳建國,郭慶超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水工建筑物

ISBN: 9787030225450 出版時間: 2008-08-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4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三門峽水庫淤積與潼關高程》針對三門峽水庫嚴重的泥沙淤積和潼關高程居高不下等問題,采用實測資料分析、理論分析、實體模型試驗和泥沙數(shù)學模型計算等多種研究手段,對渭河水沙過程變化與下游河道演變、三門峽水庫淤積過程與潼關高程變化、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與降低潼關高程、潼關高程變化對渭河下游的影響、東莊水庫與引江濟渭工程對渭河下游的作用等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研究工作以降低潼關高程和減少庫區(qū)泥沙淤積為目標,提出了潼關高程降低的近期與中長期目標和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的調整方案。研究成果為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的調整和降低潼關高程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度T峽水庫淤積與潼關高程》可供從事泥沙運動力學、河床演變與河道整治、水庫泥沙、防洪減災、黃河治理等方面研究、設計和管理的科技人員及高等院校有關專業(yè)的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胡春宏,男,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962年4月出生,浙江慈溪人。1982年獲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治河專業(yè)學士學位,1985年和1989年分別獲清華大學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專業(yè)碩士和博士學位。現(xiàn)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主要從事泥沙運動力學、河床 演變學、河道與河口整治、河流模擬等領域的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先后主持與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項目(97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等80余項,包括在黃河、長江、塔里木河等江河湖庫,以及火電廠、核電廠、灌區(qū)等的取水防沙技術等方面的重大生產(chǎn)課題,在黃河口演變與整治、黃河下游河道演變基本規(guī)律與治理、潼關高程控制與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渭河下游河道演變與治理、塔里木河演變與生態(tài)整治、劉家峽水庫泥沙問題、官廳水庫泥沙問題、東莊水庫泥沙問題、明渠挾沙水流運動的力學和統(tǒng)計規(guī)律、漫灘水沙運動力學、流域水沙優(yōu)化配置與泥沙資源化等方 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國內(nèi)外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出版專著8本,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1996年獲第四屆錢寧泥沙科學獎,1998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2006年度“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陳建國,男,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962年10月生,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人。1984年獲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碩士學位?,F(xiàn)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世界泥沙學會發(fā)起會員、國際水力學協(xié)會會員。主要從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科研工作。先后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項目(“973”項目)、“八五”、“十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水利部重點項目、水利部“948”項目等30余項,以及河道治理、火電廠、核電廠、抽水蓄能電廠的取水防沙等重大生產(chǎn)課題40余項;合編專著3本,發(fā)表論文70余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2007年獲第八屆錢寧泥沙科學技術獎。郭慶超,男,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965年1月生,安徽六安人。2000年獲里賈那大學(University of Regina)博士學位?,F(xiàn)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碩士導師,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委會委員、世界泥沙學會會員、國際水力學會會員、國際大壩委員會泥沙專委會委員。主要從事泥沙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或作為技術骨干完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項目(“97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50余項科研任務;發(fā)表期刊論文30余篇,其中十多篇被SCI和EI檢索,會議論文近40篇,合作出版專著2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大禹水利科技獎2次,并獲得里賈那大學學術研究獎,中國水利學會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科技英才等獎勵和榮譽。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三門峽水庫概況
1.2 三門峽水庫的修建和改建及其經(jīng)歷的運用方式和產(chǎn)生的問題
1.2.1 三門峽水庫的修建和改建
1.2.2 三門峽水庫經(jīng)歷的運用方式和產(chǎn)生的問題
1.3 研究內(nèi)容與研究成果
1.3.1 研究內(nèi)容
1.3.2 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第2章 渭河下游水沙過程變化與河道演變
2.1 渭河下游與涇河來水來沙過程
2.1.1 渭河下游河道概況
2.1.2 渭河下游來水來沙過程變化
2.1.3 近20年渭河下游來水來沙過程變化特征
2.2 三門峽水庫修建前渭河下游的河道演變
2.3 三門峽水庫修建后渭河下游的河道演變
2.3.1 渭河下游河道淤積量變化過程
2.3.2 近20年來渭河下游河道淤積的特征
2.3.3 渭河下游河道淤積原因分析
2.3.4 高含沙水流的輸沙特性
參考文獻
第3章 三門峽水庫淤積過程與潼關高程變化
3.1 小北干流來水來沙過程
3.1.1 小北干流來水來沙量的年際變化
3.1.2 小北干流來水來沙量的年內(nèi)分配
3.1.3 小北干流流量的變幅
3.1.4 小北干流各流量級和各含沙量級出現(xiàn)幾率的變化
3.1.5 小北干流懸移質級配的變化
3.1.6 小北干流支流來水來沙情況
3.2 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與淤積過程
3.2.1 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
3.2.2 三門峽水庫淤積過程
3.3 三門峽水庫修建前潼關高程的變化
3.3.1 歷史時期潼關高程變化
3.3.2 建庫前期潼關高程變化
3.4 三門峽水庫修建后潼關高程變化及其成因
3.4.1 建庫后潼關高程的變化過程
3.4.2 潼關高程上升對其上游河道的影響
3.4.3 建庫后潼關高程成因分析
參考文獻
第4章 三門峽水庫與渭河下游河道演變模擬技術
4.1 泥沙數(shù)學模型
4.1.1 泥沙數(shù)學模型計算方法
4.1.2 三門峽庫區(qū)與渭河下游河道挾沙能力
4.1.3 泥沙數(shù)學模型率定與驗證
4.2 全動床實體模型
4.2.1 渭河下游河道實體模型設計
4.2.2 實體模型驗證試驗
參考文獻
第5章 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與降低潼關高程
5.1 三門峽水庫不同運用方案設計
5.1.1 水沙系列確定
5.1.2 水庫運用條件
5.1.3 計算的初始條件
5.2 三門峽水庫不同運用方案對降低潼關高程的作用
5.2.1 三門峽水庫不同運用方案時計算的潼關高程變化過程
5.2.2 三門峽水庫不同運用方式對潼關高程的影響
5.2.3 三門峽水庫來水來沙條件對潼關高程的影響
5.2.4 三門峽水庫不同運用方案時計算的三門峽庫區(qū)沖淤量
5.3 降低潼關高程的途徑
5.3.1 降低潼關高程的途徑與預期目標
5.3.2 綜合措施對降低潼關高程的作用
5.3.3 潼關高程的穩(wěn)定降低
5.4 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的調整方案
參考文獻
第6章 潼關高程變化對渭河下游的影響
6.1 實體模型試驗方案
6.1.1 實體模型試驗水沙系列及其特征
6.1.2 實體模型試驗條件與試驗方案
6.2 不同潼關高程對渭河下游影響的實體模型試驗成果
6.2.1 水沙系列1的實體模型試驗成果
6.2.2 水沙系列2的實體模型試驗成果
6.2.3 實體模型試驗成果綜合分析
6.3 匯流區(qū)整治對潼關高程及渭河下游的影響
6.3.1 匯流區(qū)實體模型試驗水沙系列特征
6.3.2 匯流區(qū)實體模型試驗條件
6.3.3 匯流區(qū)整治方案與試驗方案
6.3.4 匯流區(qū)不同整治方案實體模型試驗成果分析
參考文獻
第7章 東莊水庫與“引江濟渭”工程對渭河下游的作用
7.1 東莊水庫修建對渭河下游的作用
7.1.1 東莊水庫概況
7.1.2 計算方案及計算條件
7.1.3 計算水沙系列特征
7.1.4 東莊水庫30億m3庫容、不放淤用淤運用對渭河下游河道的作用
7.1.5 東莊水庫30億m3庫容、放淤用淤運用對渭河下游河道的作用
7.1.6 東莊水庫26億m3庫容運用對渭河下游河道的作用
7.2 “引江濟渭”工程對渭河下游的影響
7.2.1 “引江濟渭”工程概況
7.2.2 “引江濟渭”工程設想方案
7.2.3 “引江濟渭”工程不同引水規(guī)模對渭河下游河道的作用
7.2.4 “引江濟渭”工程有關技術問題的探討
參考文獻
第8章 主要結論與建議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