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一《百年周立波》來紀念周立波1OO周年誕辰,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可以說,在“三周”研究會于2004年6月成立之時就已萌發(fā)。這源于周立渡是一位忠誠的革命戰(zhàn)士、杰出的學者與作家。他的生平與著作,遠比當前一般的認識與理解豐富得多。進入21世紀,對中國左翼文學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有了更客觀的評價,“完成了一個從否定到肯定的輪回”(《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第56頁)。作為左翼的重要作家,周立波有多方面的重要貢獻,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周立波熱愛故鄉(xiāng),桑梓情深。“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詩·小雅·小弁》)1955年—1965年,周立波回故鄉(xiāng)湖南益陽深入生活達十年之久,創(chuàng)作了《山鄉(xiāng)巨變》、《山那面人家》等優(yōu)秀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品,留下許多參加農業(yè)勞動、培養(yǎng)文學青年、關心幫助鄰里鄉(xiāng)親的佳話。據我們了解,現當代文學史上,在自己家鄉(xiāng)深入生活達十年之久的作家,僅有周立波。也正如周立波自己說的:“只想為人民寫點東西,做他們的代言人。”這方面故事,期待更廣泛深入地搜集與發(fā)掘。 《百年周立波》立足作家的故鄉(xiāng)益陽,采取論述與實證相結合,史料考證與調查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力圖以新的視角、新的材料來解讀周立波的著作,介紹他的生平。為此,我們從北京圖書館、湖南圖書館等權威部門查找史料,到周立波工作過的上海、沅陵、桂林、延安、尚志市、北京等地調查訪問,到他深入生活十年之久的益陽鄧石橋、桃花侖、大海塘;走訪他當年的住戶、他的親友、《山鄉(xiāng)巨變》中的人物原型等。那些接觸過周立波的老人,年齡都已是70歲以上。時隔近半個世紀,他們談起“立渡胡子”時,仍然充滿敬佩懷念之情。越深入了解,我們越感到周立波的人品高尚,其作品具有久遠價值與魅力。正如評論家們一句恰如其分的評價:永遠的周立波。出一《百年周立波》來研究這樣一位現代文化名人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對于傳承人文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我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這也是紀念周立波100周年誕辰比較好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