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學術史的概要及其問題所在
二、本書的主題與方法
第一章 林羅山的時代與生平
一、林羅山生活的時代——近世初期的日本
(一)安土桃山時代
(二)江戶時代初期
二、林羅山的生平
第二章 林羅山的理氣論——從對“理”的釋義看林羅山與朱熹的異同
引言
一、朱熹理氣觀的基本內容
(一)理的特性
(二)“理氣二元、理先氣后”說
二、林羅山的理氣論——以對理的釋義為中心
(一)在原理層面上對朱熹理氣觀的理解
(二)在應用層面上對朱熹理氣觀的理解——以對“理”的釋義為中心
小結
第三章 林羅山的性情關系論——兼與朱熹、李退溪比較
引言
一、朱熹心性論的基本思想
(一)朱熹的性即理學說與氣質變化學說
(二)朱熹的“心統(tǒng)性情”學說
二、林羅山的心性論思想
(一)林羅山對朱熹心性論的認識
(二)林羅山與“四七理氣說”
(三)心與七情
小結
第四章 林羅山的排佛論——兼與朱熹、韓愈比較
引言
一、朱熹的排佛論
(一)對佛教學理的批判
(二)對佛教的社會影響的批判
二、林羅山的排佛論
(一)對佛教學理的批判
(二)對佛教的社會影響的批判
小結
第五章 林羅山的孫吳兵法觀——兼與朱熹、南宋事功派比較
引言
一、朱熹的孫吳兵法觀
(一)普遍性、超越性的“道(理)”
(二)道德中心論的軍事觀
(三)朱熹的孫吳兵法觀
二、林羅山的孫吳兵法觀
(一)林羅山對孫吳兵法的認識
(二)林羅山對運用孫吳兵法的態(tài)度
小結
第六章 林羅山的文學思想——圍繞“文道關系”問題與朱熹進行比較
引言
一、問題的提出——林羅山文道關系論中的“自相矛盾”
(一)“道德文章元不二”
(二)對“文以貫道”說和蘇軾文章的評價
二、朱熹的文道關系論及其文學批評
(一)朱熹文道關系論的基本思想
(二)在文道關系論問題上展開的文學批評
三、林羅山的文道關系論
(一)“載道”論和“筌蹄”說
(二)“花實彬彬”論
小結
結語
一、林羅山思想的特質、地位以及今后的研究課題
二、林羅山與朱熹比較研究的方法論意義
附錄一 林羅山年譜
附錄二 林羅林著述目錄——林鵝峰所記“編著書目”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