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中國書法史(1-7)》以大量傳世文物、考古資料中所見古文字為基礎,敘述自殷商至秦代的書體演變過程:以象形為基調,從殷商甲骨文的古樸狀態(tài),經兩周金文、六國古文,到秦代小篆的高度圖案化;闡述這個過程中因時代、地域(各諸侯國)、用途不同,書法所體現的不同的藝術特點及成就。作者認為,自殷商至秦代,書法以字形的裝飾美、書體的規(guī)范美為主,這與當時文字以社會功能和教化功能為主、書體和美感尚不能提供足夠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空間有關?!吨袊鴷ㄊ罚?-7)》版本采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吨袊鴷ㄊ贰で宕怼贰吨袊鴷ㄊ罚?-7)》從書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流派兩方面闡述清代書法的發(fā)展歷程。清代書法在其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向和風氣:以張照、劉墉為代表的尊尚法帖墨跡的“帖學”,以趙之謙、吳大澂、吳昌碩為代表的推崇碑版刻石的“碑學”。在作者看來,清代書法的發(fā)展趨勢是帖學逐漸衰落,碑學迅速崛起并取代帖學:清初為帖學昌盛階段,到乾嘉時期發(fā)展到極盛,同時碑派初興;道咸以后,帖學盛極而衰,碑派書法取代帖學;至清末民初,碑派一統(tǒng)天下?!吨袊鴷ㄊ罚?-7)》采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吨袊鴷ㄊ贰ぴ骶怼贰吨袊鴷ㄊ罚?-7)》分別敘述元代和明代的書法發(fā)展史。元代書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書法與文火畫緊密結合,尤以趙孟頫為代表,他的書法遒麗秀逸、清新脫俗,開啟一代新風,成為元代書法主流。明代書法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前期為洪武至成化(1368-1487),書風大體平庸無味,是為低潮期;中期為弘治至隆慶(1488-1572),以文徵明、祝允明為代表的吳門書派影響巨大;晚期為萬歷以后(1573-1644),書風發(fā)生了深刻變革,以徐渭、董其昌、王鐸為代表。明代書法的特征一是書法家集中干蘇州一帶;二是前期和中期對書法的認識重形質過于重神采,個性解放思潮直到晚期才影響書法藝術;三是書法的裝裱藝術有了空前的發(fā)展。《中國書法史(1-7)》版本采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吨袊鴷ㄊ贰に芜|金卷》《中國書法史(1-7)》集中闡述兩宋書法風格的演變及對書法史的貢獻,對遼金則著墨不多。作者認為,雖然北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開創(chuàng)了注重抒發(fā)意趣和宣泄個人感情的“尚意”書風,影響深遠;南宋四家(陸游、范成大、朱熹、張孝祥)也各具造詣,但總體而言,宋代書法藝術的成就遠不能與唐代相比。對中國書法史而言,宋代的貢獻主要在于系統(tǒng)的書學著作的問世、刻帖的盛行和流布、民間收藏的流行,以及著錄書籍的應運而生,這些對后代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吨袊鴷ㄊ罚?-7)》版本采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吨袊鴷ㄊ贰の簳x南北朝卷》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個轉型期。這一時期,新體的草書、行書、楷書為土族所接受,不僅成為他們私人間書寫交流的主調,而且已經列入官吏考核的書法系統(tǒng);“書家”已成為社會性角色,受到人們的尊重;真正具有學術意義的書法理論著作也已經出現?!吨袊鴷ㄊ罚?-7)》從中國書法風格的轉向的角度,系統(tǒng)闡述了魏晉南北朝的書體樣式、技法手段、書法流派及歷史影響等?!吨袊鴷ㄊ罚?-7)》版本采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吨袊鴷ㄊ贰に逄莆宕诽拼鷷ㄊ侵袊鴷ㄊ飞系囊粋€高峰,書法盛行,名家輩出。《中國書法史(1-7)》以唐代為重點,按時代序列分為隋、初唐、盛中唐、晚唐、五代五個階段,從書體演變、書法與文化、名家風格與成就、書法理論、書法的域外傳播等方面,闡述這一時期的書法藝術。作者認為,唐代帝王重視書法,君臣論書,有力地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初唐,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注重骨力,以真、行為勝,以歐陽詢、褚遂良為代表;盛中唐,唐玄宗推重隸書,寬博華麗,行、楷、篆、草都趨于厚重,以顏真卿為代表,晚唐,書法由厚碩趨向瘦勁,以柳公權為代表?!吨袊鴷ㄊ罚?-7)》版本采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吨袊鴷ㄊ贰蓾h卷》兩漢四百多年是我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是各種書體(篆隸行草)孕育、產生和演變的時期。兩漢政府重視書法教育,書法與仕途掛鉤,文字學與書法理論已經初步形成,紙墨筆硯已經得到初步發(fā)展。作者依據大量兩漢簡犢、碑碣、墓志、石闕、石經、畫像題字等資料,從簡牘、碑刻、書法家與書學、書法用具等方面,系統(tǒng)闡述兩漢書法的發(fā)展史?!吨袊鴷ㄊ罚?-7)》版本采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