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韻:品讀壽寧廊橋》作者繆長鉆,在工作中結識了上海交大副教授劉杰、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廈門大學教授戴志堅等這些土木建筑專家學者,受他們對古廊橋的熱愛和研究的影響,運用他扎實的攝影和文學功底,收集了大量的地方志史料、家譜和民間傳說,把壽寧縣的65座廊橋用新穎的文化隨筆和攝影圖片相結合的方式,有聲有色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回眸歷史時,感悟人生,詠嘆哲理,將自身的感悟與山水廊橋構成寧靜的往返、深摯的默契?!独葮蜻z韻:品讀壽寧廊橋》不但是一部廊橋史料,也是一部攝影作品和文學作品。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認為宮廷畫師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畫的那座優(yōu)美獨特的“汴水虹橋”的技術已經失傳。20世紀70年代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編寫《中國古橋技術史》,當一些學者考察了閩浙邊界山區(qū)的木拱廊橋后,得出了一個令學術界震驚的結論:北宋時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橋至今仍鮮活并演繹在閩浙兩省的深山溝壑中。在壽寧的崇山峻嶺中,竟還深藏著那么多令人叫絕的“虹橋”——壽寧木拱廊橋。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不僅與《清明上河圖》的名橋“虹橋”結構相似、技術相同,而且還對“虹橋”有所發(fā)展創(chuàng)造,那就是在橋上加蓋“廊屋”,即橋與屋結合,如橋似厝,這種橋,壽寧人俗稱“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