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第一章 大陸“十七年”戲劇(1949年-1966年)
第一節(jié) 概述
?。ㄒ唬騽∷汲迸c戲劇運動
(二)戲劇文學創(chuàng)作
?。ㄈ騽∥枧_藝術
第二節(jié) 老舍及其話劇創(chuàng)作
第三節(jié) 孫芋、何求等的獨幕劇
第四節(jié) 沖破教條的“第四種劇本”
——楊履方、岳野、海默等
第五節(jié) 田漢及其戲劇創(chuàng)作
第六節(jié) 郭沫若、曹禺等的歷史劇
第七節(jié) 陳其通、胡可、沈西蒙等的軍旅話劇
第八節(jié) 別具風味的滑稽戲
——范哈哈、楊華生、王輝荃、張宇清等
第九節(jié) 陳靜、孟超等的戲曲傳統(tǒng)劇目改編及整理
第十節(jié) 陳仁鑒及其戲曲創(chuàng)作
第十一節(jié) 徐進、王冬青等的戲曲新編古代戲
第十二節(jié) 戲曲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
(一)楊蘭春、文牧等的劇作
(二)阿甲、翁偶虹的《紅燈記》
第十三節(jié) 張敬安、閻肅等的歌劇創(chuàng)作
第十四節(jié) 任德耀等的兒童劇創(chuàng)作
第二章 大陸“文革”時期戲尉(1966年一1976年)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戲劇思潮與戲劇運動
?。ǘ騽∥膶W創(chuàng)作
?。ㄈ騽∥枧_藝術
第二節(jié) 京劇“樣板戲”(一)
第三節(jié) 京劇“樣板戲”(二)
第四節(jié) 舞劇“樣板戲”
第五節(jié) 其他戲曲現(xiàn)代戲
第六節(jié) 走向衰微的話劇
第三章 大陸“新時期”與九十年代戲劇(1976年一2000年)
第一節(jié) 概述
?。ㄒ唬騽∷汲迸c戲劇運動
(二)戲劇文學創(chuàng)作
?。ㄈ騽∥枧_藝術
第二節(jié) 初期的政治批判劇與問題劇
——宗福先、崔德志、丁一三等
第三節(jié) 前輩戲劇家曹禺、陳白塵與吳祖光的新作
第四節(jié) 蘇叔陽、李龍云、何冀平的京味話劇
第五節(jié) 探索話?。荷橙~新、馬中駿等上海戲劇家群
第六節(jié) 由探索劇到新現(xiàn)實主義的北京戲劇家群
?。ㄒ唬└咝薪〉鹊奶剿髟拕?br /> ?。ǘ╆愖佣取⑿鞎早姷鹊摹渡淦杭o事》
?。ㄈ﹦㈠\云的《狗兒爺涅粲》
第七節(jié) 李杰、楊利民等的關東話劇
第八節(jié) 鄭振環(huán)、魏敏等的軍旅話劇
第九節(jié) 姚遠、沈虹光與過士行、田沁鑫
第十節(jié) 京劇創(chuàng)作的豐收與突破
?。ㄒ唬缎炀沤浬儆洝返取岸跖删﹦ ?br /> ?。ǘ╆悂喯鹊摹恫懿倥c楊修》
(三)鐘文農的《駱駝祥子》
第十一節(jié) 魏明倫、徐菜等的川劇創(chuàng)作
第十二節(jié) 鄭懷興、周長賦、王仁杰等福建戲曲作家群
第十三節(jié) 郭啟宏、盛和煜等的探索戲曲
第十四節(jié) 陳健秋、甘征文等湖南戲曲作家群
第十五節(jié) 王肯、王毅等的東北戲曲創(chuàng)作
第十六節(jié) 顧錫東、孫月霞與劉鵬春、羅懷臻
第十七節(jié) 多姿多彩的少數(shù)民族戲曲
——楊明、王福義、梅帥元等
第十八節(jié) 歌劇創(chuàng)作的新發(fā)展
——馮柏銘、陳宜、黃維若等
第四章 當代臺灣戲?。?949年一2000年)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光復初期的臺灣戲劇
?。ǘ┓忾]困頓期的臺灣戲劇
(三)探索轉型期的臺灣戲劇
第二節(jié) “反共抗俄”時期的話劇創(chuàng)作
——吳若、趙琦彬、王生善、貢敏等
第三節(jié) “觀潮有成的前浪”之作
——李曼瑰、姚一葦、張曉風等
第四節(jié) “弄潮歸來的中浪”之作
——馬森、黃美序、閻振瀛等
第五節(jié) “聽潮成長的后浪”之作
——金士杰、李國修、賴聲川等
第六節(jié) 軍中京劇團與京劇“競賽戲”
——俞大綱、魏子云、王安祈等
第七節(jié) “雅音”、“當代傳奇”與京劇轉型
第八節(jié) 京劇“本土化”與“大陸熱”
第九節(jié) 歌仔戲創(chuàng)作
第五章 當代香港與澳門戲?。?949年-2000年)
第一節(jié) 概述
?。ㄒ唬?949至1966年間的香港戲劇
?。ǘ?966至1977年間的香港戲劇
?。ㄈ?977至2000年間的香港戲劇
(四)當代澳門戲劇的發(fā)展進程
第二節(jié) 前輩戲劇家胡春冰、姚克與李援華的新作
第三節(jié) 林大慶、袁立勛等的校園戲劇
第四節(jié) 杜國威、陳尹瑩等的社會寫實性戲劇
第五節(jié) 潘惠森、陳敢權等的實驗性探索戲劇
第六節(jié) 唐滌生等的粵劇創(chuàng)作
第七節(jié) 周樹利、李宇棵的澳門話劇創(chuàng)作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