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兩個預言
歷史之路
改革之路
第一章 大潮初起
1978年
偉大的戰(zhàn)略轉移
驚人的倉0舉
艱難曲折的“包產”之路
“安徽六條”
“借地”種麥
鄧小平親手將一份“安徽六條”交給趙紫陽
三路“偵察兵”開赴境外
重提“按勞分配”
1979年
“調整、改革、整頓、提高”
農村政策:三個“可以”與兩個“不許”
七省座談會上的爭論
“責任制”初顯威力
“鄧旋風”刮過日、美
鄧小平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墾荒?!遍_出一片新天地
“殺出一條血路來”
“你們可以大顯身手”
調價加補貼——物價改革的一次試探
1980年
從“出口特區(qū)”到“經濟特區(qū)”
農村改革再起波瀾
鄧小平講話了
“陽關道”與“獨木橋”之爭
“農村包圍城市”
國企:解開一條“繩子”
寶鋼的“下馬”風波
財政體制改革:“分灶吃飯”
第二章 上下求索
1981年
特區(qū)的“特”
深圳特區(qū)“連升三級”
初提“市場經濟”
鄧小平的“小康”設想
“包”字進城
“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 為輔”
“六五”計劃: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重點東移
1982年
“1號文件”
最初的改革總體設計
“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
“商品經濟論”風波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的“試驗田”
“莫干山會議”
經濟特區(qū):從“秋風蕭瑟”到柳暗花明
廣東:“排污不排外”
1983年
打開農村商品經濟之門
體改研究會:改革的又一個“智囊”
從“分灶吃飯”到“利改稅”
個人承包——國企承包制中的“另類”
“計劃單列”
沖擊經濟體制改革的價格“瓶頸”
金融體制改革的開篇?。航ⅰ爸醒脬y行”
外貿體制:從“統(tǒng)制經營”到“統(tǒng)一管理,聯合經營”
1984年
“我們建立經濟特區(qū)的政策是正確的”
“不是收,而是放”
農民的“定心丸”
人民公社解體
“異軍突起”
“雇工問題”
小商品,大市場
“洋廠長”
初試股份制——企業(yè)所有制改革的先聲
股票來了
“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小平您好”
第三章 “初級階段”
1985年
“相當勇敢的一步”
“大調資”
價格改革起步
“通脹”與“反通脹”
“市場體系”
“巴山輪會議”——為中國經濟“會診”
“中國硅谷”
“沿海連成一大片了”
1986年
第五個“1號文件”
“橫向聯合”
打破“鐵飯碗”
價、財、稅聯動改革方案
投資體制改革全面推進
股份制進銀行
股票交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七五”計劃與再度緊縮
1987年
國營企業(yè)“大承包”
外商投資《二十二條》
物資流通:由“分配”到“交易”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從“翻兩番”到“三步走”
意氣風發(fā)十三大
第四章 風起云涌
1988年
風云人物
“兩頭在外、大進大出”
一封“很有道理”的來信
“搞一個更大的特區(qū)”
中南海匯報會
“三、五、八規(guī)劃”
房改:從“空轉起步”到全面推行
“全面好”與“四過一亂”
關于物價改革的一場爭論
價格“闖關”受挫
治理整頓
1989年
一次“秘密座談會”
醫(yī)療制度改革進入實質階段
價格“雙軌制”
政治風波
進一步治理整頓
市場疲軟與工業(yè)生產滑坡
洋浦風波
1990年
“治理整頓”重點轉移
開發(fā)浦東
大爭論的預演
第一聲槌響: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yè)
1991年
“先上車后買票”
股票市場的
第一次波動
“質量、品種、效益年”
姓“社”姓“資”大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