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如此具有現實意義的可持續(xù)性概念(等于造就未來的能力),也“呼喚著”尺度。這個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對于一個把未來后代的福祉視作義務的人,才能看管好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以至永葆人類再生的潛力。但它反過來說也適用:只有從更深層的原因出發(fā),能夠愛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夠同時為后人、后代考慮。所以,這涉及對人的維度和自然之維度上的尺度的探尋。只有理解這兩個維度,才使我們描繪為生態(tài)學的這個詞匯的完全意義成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這樣一種生態(tài)學概念的意義上,保護生態(tài)免受任何自然主義的傷害,同時也免受人類中心論的傷害。他的研究,鑒于他所使用的認識方法,是跨學科的和多元論的。問題史的那幾章尤其讓人受益,因為這幾章是探究自然科學、倫理學史和當代倫理學中的尺度和適度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