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爾·德·蒙田(1533——1592),年輕時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浸染,38歲時回到蒙田城堡,在讀書、思考和寫作中度過了十年隱居生活,對那個片褊狹、非理性和充滿暴力的時代中的人性進行了冷靜地審視和思考,寫出四百多年來流傳不衰的《隨筆集》,并因此被譽為歐洲近代散文之父。本書通過對蒙田人生中的幾個不同階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隱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畫了蒙田這位”達觀寧靜和隱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導師”、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竭力爭取內心自由的先驅戰(zhàn)士”的形象。 本書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最后一部傳記作品,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仍在從事的寫作之一。茨威格在寫作本書時所面對的戰(zhàn)爭、暴力和專橫的意識形態(tài),仿佛就是蒙田一生所處時代的寫照;而蒙田執(zhí)著的自由意識、他始終保持的公正和明智,更使茨威格將其看成自己的精神楷模,因而他為這本書最初寫下的標題是《感謝蒙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