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學術著作,但讀者讀完之后若有看小說的感覺,那么作者的目標就達到了。由于受多年的學理訓練,已掌握和練就了一套學術語言,過分強調邏輯論證與文獻材料的堆積,以至于養(yǎng)成了動不動就以語言嚇人來顯示自己學識水平的壞習慣,難以與一般民眾溝通,更把自己禁錮在一個狹小的學術圈子中。其實,盡管語言華麗,但卻空洞無物,既害人也害己。本書是筆者希望用鄉(xiāng)村政治中的平常故事來研究鄉(xiāng)村政治,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其通俗易懂,實現(xiàn)語言轉型。學術著作的優(yōu)劣不在它的語言多么華麗、詞匯多么深奧,內涵多么豐富,而在于是否言之有味,給人以深思。費孝通所著的《鄉(xiāng)土中國》通俗易懂,卻被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奉為傳世佳作。在當前國內學術圈子中,在有關村莊研究的語言風格上,還有一場所謂“官語”和“譯語”之爭。所謂“官語”,即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出發(fā),采用一種“從上向下看”的研究方法來分析村莊問題;所謂“譯語”,即從國際上通行的學術理論出發(fā),采用一種“從外向內看”的方法來透視村莊問題。在語言風格上,“官語”通俗易懂,以村莊研究來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而“譯語”則大量使用西方舶來的學術用語,語言晦澀,容易水土不服。與“官語”與“譯語”相比較,本書吸收了“官語”的通俗易懂,也部分具有“譯語”的學術規(guī)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