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0年代,高本漢(1889—1978)就因其在中國方言和語言史領域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工作而蜚聲國際,其成果體現在構擬漢語早期的兩個語言階段:中古漢語(公元600年代)和上古漢語(公元600年前)。這種對古漢語的構擬為高本漢對公元前10世紀初的重要文獻進行劃時代的文字學研究開辟了道路。對古典文獻的詮釋、對語法的研究和對詞典編纂的貢獻,凸顯了高本漢高深的造詣和科學的精準。為數不多的幾部較為重要的語言科學和文字學著作被譯成中文,其中一部分還被譯成日文。他憑借雄厚的語言科學功底對中國古代青銅器斷代的研究成果,也屬于他的偉大科學研究成果。高本漢沒有涉足甲骨文的研究。作為瑞典人文學院的杰出成員,他為促進瑞典人文科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高本漢的門生相對較少,但是全世界幾代漢學家都尊崇他為學術大師。馬悅然是高本漢的得意門生,他在這部回憶錄里描寫了自己的老師在延雪平度過的青少年時代、始于1904年的輝煌科學研究生涯——從上中學開始,延續(xù)了七十多年。同時,我們還能看到一位勤奮科學家背后的、生活中的高本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