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以20多年在中國積累的知識和經驗以及抵美后24年間對國際山茶深入調查、研究;國際同好、專家們無私提供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有關史實、新老品種彩照、育種資料、性狀描述等,歷經三年時間,匯總、編撰,對許多相關內容作了增補、匡正,有些資料乃首次披露于眾。•中國和日本山茶最早西傳者并非英國人,也不是從1739年伊始。而是早在16世紀末已由個別荷蘭、葡萄牙航海人員順帶去,其后,曾聽從南非荷蘭殖民地總督指令,把隨船順帶的山茶先種植在好望角一帶。•日本早在公元716年時,中國唐玄宗賞賜給遣唐使一些山茶,帶回日本,有關資料現藏于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自江戶時代至明治年代早期的289年間出版了許多茶花圖譜、雜著、圖卷、畫屏等。•馬來西亞和中南美洲亦能栽培山茶。•山茶學名并非由分類學鼻祖林奈首創(chuàng)。•十多年來山茶新品種不斷涌現,出現了許多新型姿式。因此,作者把1993年國際山茶協(xié)會制定的山茶花型、葉型、樹型等的分類中增添了一些新穎花式,以擴大、容納規(guī)范。•茶(c-sinensis),具有四五千年栽培史,自古以來專供人們作為解渴飲料。20世紀下半葉,美國、加拿大已開發(fā)出供觀花、觀果、觀葉色的品種。•介紹了許多“納須彌于芥子”的微型山茶;披露了許多垂枝、匍匐新品種。•廣泛介紹了許多錦葉山茶品種。這些品種不光是經病毒侵染,有些還是基因突變。病毒侵染植株后,不光引起葉叢、瓣叢出現黃或白色斑暈;花朵瓣叢亦會變色;枝叢會變成波形等。為了充分證明它們的變異情況,作者一一附彩照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