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化學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

定 價:¥39.80

作 者: 李紅霞 主編;高等學?;瘜W化工類規(guī)劃教材編審委會 組編
出版社: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有機化學

ISBN: 9787561146361 出版時間: 2009-03-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8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這本《有機化學》教材是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要求,以強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反應為核心,在編者多年教學工作基礎上編寫的,力求達到基礎性、新穎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本教材結構清晰、內容充實、體系完整,適用于普通高等院校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化工、制藥等專業(yè)的有機化學(80~96學時)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其他相關專業(yè)的教學參考書。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和教育技術不斷提高、日趨完善,教材建設也是推陳出新。本教材是在陳宏博主編的《有機化學》(第三版,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基礎上,廣泛征求使用學校的意見編寫而成的。本教材的編者都是長期在有機化學一線教學的教師,在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等方面具有多年的經(jīng)驗和較深刻的體會,在相互交流和不斷研究的基礎上,對本教材的基本框架和主干內容以及使用對象達成共識。本教材在內容安排上有如下特點:(1)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編體系,按官能團類型編寫,力求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知識的條理性;對知識點的介紹循序漸進,符合認知規(guī)律;重點突出,基本內容覆蓋面寬而不雜。(2)以結構特征為基本點,以各類化合物的基本性質、基本反應、變化規(guī)律為主線,突出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團構效規(guī)律,著重強調官能團的結構與性能的關系。(3)有機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異構分別獨立成章,使學生能較早、較系統(tǒng)地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異構現(xiàn)象。立體化學基本知識提前講授,有利于對后續(xù)的教學內容進行較深入的討論。(4)在有機化合物的結構鑒定一章中,對有機化合物波譜解析的基本原理和應用作了較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以適應教學和科研實踐的需要。(5)教材在整體上以簡明為特點,但對典型反應的反應機理進行了“細刻”。例如,對親電加成、親電取代、親核取代、親核加成等重要反應的反應機理作了較細致的介紹和討論。(6)對有機化合物的來源和制法作了適當介紹,有利于學習的歸納和總結,為了確保學習效果,各章后配備的習題沒有給出參考答案,這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探索性和自主性學習。

作者簡介

暫缺《有機化學》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
1.1.1 有機化合物
1.1.2 有機化學
1.2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征
1.2.1 分子的構造和構造式
1.2.2 分子的結構和結構式
1.2.3 共價鍵
1.3有機反應中的共價鍵斷裂
1.3.1 共價鍵的斷裂方式和有機反應的類型
1.3.2 有機反應中的活性中間體
1.4有機反應的酸和堿
1.5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1.5.1按碳架分類
1.5.2 按官能團分類
習題
第2章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
2.1命名法概述
2.1.1基本概念
2.1.2 俗名、習慣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
2.2系統(tǒng)命名法
2.2.1 系統(tǒng)命名法概述
2.2.2 開鏈烴命名
2.2.3 脂環(huán)烴命名
2.2.4 芳香烴命名
2.2.5 烴衍生物的命名
2.2.6 混合官能團化合物的命名
習題
第3章 同分異構現(xiàn)象
3.1構造異構現(xiàn)象
3.1.1 骨(碳)架異構現(xiàn)象
3.1.2 官能團位置異構現(xiàn)象
3.1.3 官能團異構現(xiàn)象
3.1.4 互變異構現(xiàn)象
3.2順反異構現(xiàn)象
3.2.1含雙鍵化合物的順反異構現(xiàn)象
3.2.2 含碳環(huán)化合物的順反異構現(xiàn)象
3.3對映異構現(xiàn)象
3.3.1 手性和對稱因素
3.3.2 物質的旋光性
3.4分子中有一個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
3.4.1 對映異構體的性質
3.4.2 構型的表示方法
3.4.3 構型和旋光方向的標記
3.5含有兩個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
3.5.1 含有兩個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
3.5.2 含有兩個構造相同的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
3.6脂環(huán)化合物的對映異構
3.7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對映異構
3.8有機反應中的對映異構現(xiàn)象
3.8.1 手性碳原子的生成
3.8.2 手性合成
3.9外消旋體的拆分
習題
第4章 飽和烴
Ⅰ鏈烷烴
4.1 烷烴的結構
4.1.1 sp3雜化碳原子和碳碳鍵
4.1.2 烷烴的構造異構
4.2 烷烴的構象
4.2.1 乙烷的構象
4.2.2 丁烷的構象
4.3 烷烴的物理性質
4.4 烷烴的化學性質
4.4.1 烷烴的燃燒
4.4.2 烷烴的熱裂解
4.4.3 烷烴的鹵代反應
4.4.4 烷烴的硝化和磺化反應
Ⅱ環(huán)烷烴
4.5 環(huán)烷烴的分類
4.5.1 單環(huán)烷烴
4.5.2 多環(huán)烷烴
4.6 單環(huán)烷烴的結構
4.6.1 單環(huán)烷烴的穩(wěn)定性
4.6.2 環(huán)烷烴的結構.
4.7 單環(huán)烷烴的性質
4.7.1 物理性質
4.7.2 化學性質
4.8 烷烴的來源和制法
習題
第5章 不飽和烴
I烯烴
5.1 烯烴的結構
5.1.1 sp3雜化碳原子和碳碳雙鍵
5.1.2 n鍵的特性
5.2 烯烴的分類
5.3 烯烴的物理性質
5.4 烯烴的化學性質
5.4.1 催化加氫
5.4.2 親電加成
5.4.3 烯烴的自由基型反應
5.4.4 烯烴的氧化
Ⅱ炔烴
5.5 炔烴的結構
5.6 炔烴的物理性質
5.7 炔烴的化學性質
5.7.1 炔烴的加氫和氧化
5.7.2 加成反應
5.7.3 炔氫的酸性
Ⅲ共軛二烯烴
5.8 共軛二烯烴的結構n
5.9 共軛體系和共軛效應
5.9.1 共軛體系
5.9.2 p共軛體系
5.9.3 超共軛體系
5.10 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
5.10.1 1,4-加成反應
5.10.2 雙烯合成
.5.10.3 電環(huán)化反應
5.11 不飽和烴的聚合
5.12 不飽和烴的制法
習題
第6章 芳香烴
6.1 苯的結構與共振論
6.1.1 苯的結構
6.1.2 共振論
6.2 芳香烴的物理性質
6.2.1 一般物理性質
6.2.2 光、波譜性質
6.3 單環(huán)芳烴的化學性質
6.3.1 親電取代反應
6.3.2 苯環(huán)上親電取代反應定位規(guī)律
6.3.3 加成反應
6.3.4 芳烴側鏈上的反應
6.4 多環(huán)芳烴
6.4.1 聯(lián)苯
6.4.2 萘及其衍生物工
6.4.3 蒽與菲
6.5 非苯芳烴及芳香性判據(jù).
6.5.1 芳香性的判據(jù)——Hiickel規(guī)則
6.5.2 非苯芳烴
6.5.3 富勒烯
習題
第7章 鹵代烴
7.1 鹵代烴的分類與結構
7.1.1 鹵代烴的分類
7.1.2 鹵代烴的結構
7.2 鹵代烴的物理性質
7.2.1 一般物理性質
7.2.2 波譜性質
7.3 鹵代烷的化學性質
7.3.1 親核取代反應
7.3.2 親核取代反應機理
7.3.3 消除反應及反應機
7.4 鹵代烴與金屬的反應
7.4.1 鹵代烴與金屬鎂的反應
7.4.2 鹵代烴與鋰、鈉的反應
7.4.3 鹵代烴與銅、鋅的反應
7.5 鹵代烯烴和芳鹵
7.5.1 鹵代烯烴
7.5.2 芳鹵
7.6 多鹵代烴
7.6.1 多鹵代烷烴
7.6.2 多鹵代芳烴
7.6.3 氟代烴和重要的含氟化合物
7.7 鹵代烴的制備
7.7.1 烴為原料合成鹵代烴
7.7.2 醇為原料合成鹵代烴
7.7.3 鹵代烴的鹵素交換反應制碘代烴
習題
第8章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鑒定
8.1 有機化合物的波譜分析
8.1.1 電磁輻射與物質的作用方式
8.1.2 有機光波譜的產生
8.1.3 有機化合物結構鑒定最常用的光波譜分析方法
8.2 紫外一可見吸收光譜
8.2.1 紫外一可見吸收光譜概述
8.2.2 光吸收定律
8.2.3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的基本原理
8.2.4 有機化合物的紫外-可見光譜特征
8.3 紅外吸收光譜
8.3.1 紅外吸收光譜的基本原理
8.3.2 分子振動和特征振動頻率
8.3.3 一些典型化合物的紅外光譜
8.3.4 頻率位移的影響因素
8.4 核磁共振波譜
8.4.1 核磁共振原理
8.4.2 質子核磁共振波譜
8.4.3 13C核磁共振波譜
8.5 有機質譜
8.5.1 有機質譜的基本原理
8.5.2 質譜中的離子
8.6 有機化合物結構波譜解析
8.6.1 紫外-可見光譜的解析
8.6.2 紅外光譜的解析
8.6.3 質子核磁共振波譜的解析
8.6.4 13C核磁共振波譜的解析
8.6.5 電子轟擊質譜(EIMS)的解析
8.6.6 譜圖的綜合解析及結構推導.
習題
第9章 醇酚醚
9.1 醇
9.1.1 醇的結構
9.1.2 醇的物理性質
9.1.3 醇的化學性質
9.1.4 醇的制備
9.1.5 硫醇
9.2 酚
9.2.1 酚的結構與物理性質
9.2.2 酚的化學性質
9.2.3 酚的制備
9.3 醚
9.3.1 結構與光波譜特性
9.3.2 醚的化學性質
9.3.3 醚的制備
9.3.4 環(huán)氧乙烷
9.3.5 四氫呋喃
9.3.6 硫醚
習題
第10章 醛和酮
10.1 醛和酮的結構與物理性質
10.1.1 羰基的結構
10.1.2 醛、酮的物理性質
10.2 醛和酮的親核加成反應
10.2.1 親核加成反應機理
10.2.2 親核加成反應的類型
10.3 氫的反應
10.3.1 互變異構
10.3.2 鹵代反應
10.3.3 縮合反應
10.4 醛、酮的氧化和還原
10.4.1 氧化反應
10.4.2 Cannizzaro反應
10.4.3 還原反應
10.5 不飽和醛、酮化合物
10.5.1 乙烯酮
10.5.2 不飽和醛、酮
10.6 醛和酮的制法
10.6.1 由烴的氧化和水合制醛、酮
10.6.2 胞二鹵代物水解
10.6.3 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應
10.6.4 芳環(huán)的甲?;?br />10.6.5 醇的氧化或脫氫
10.6.6 羧酸衍生物的還原
10.6.7 羰基合成
習題
第11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1.1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結構
11.1.1 羧酸的結構特征
11.1.2 羧酸衍生物的結構特征
11.2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質
11.2.1 物理性質
11.2.2 波譜性質
11.3 羧酸的化學性質
11.3.1 酸性
11.3.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11.3.3 還原反應
11.3.4 脫羧反應與二元酸的受熱反應
11.3.5 鹵代反應
11.4 羥基酸的性質
11.4.1 脫水反應
11.4.2 氧化和分解反應
11.5 羧酸衍生物的化學性質
11.5.1 酰基碳上的親核取代反應
11.5.2 與有機金屬試劑反應
11.5.3 還原反應
11.5.4 a-H的反應
11.5.5 酰胺的特性反應
11.6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法
11.6.1 羧酸的來源與制備
11.6.2 羥基酸的制備
第12章 β-二羰基化合物
第13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
第14章 雜環(huán)化合物
第15章 碳水化合物
第16章 氨基酸、蛋白質及核酸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