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覆蓋面廣——時間跨度從韓國文學的史前時代一直持續(xù)到當下(1945年以后的北朝鮮文學史未包括在內);體裁則從神話、口傳文學一直敘述到目前在韓國方興未艾的網絡文學;始終圍繞韓國文學內在的美學品格這一活的靈魂進行書寫,有條不紊,錯落有致;二、體例新穎——打破了傳統(tǒng)文學史僅以時間為斷代依據的書寫模式,在歷時的文學史敘述中,既考慮到客觀歷史的縱向發(fā)展變化對文學所產生的影響,又充分尊重文學自身的演變規(guī)律及思潮、流派等共時性的影響,很好地做到了歷史與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三、充分運用了比較文學視野——注意橫向聯(lián)系,在評述時既將作家與其前代、同代作家相比較,又充分考慮到作家對后代的影響;并引入比較文學的前沿成果,時刻考慮到韓國文學在自身獨特的歷史進程當中與中國文學、日本文學、歐洲文學的相互關聯(lián);四、繼承與借鑒了國內外學界的研究成果——如適當吸收了前輩學人趙潤濟、韋旭升、金允植、權寧珉、李海山等先生的一些學界經典定論,同時吸納了當代韓國文學大家金寬雄、文日煥、蔡美花等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本書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有新鮮的對代感。全書共三編,每編2-3章,書后附有“韓國當代文學代表作品選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