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育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近代中國外語教育的發(fā)生,與近代中國走向世界、走向現(xiàn)代化處在共時態(tài)的空間中。近代中國外語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就是近代中國對外開放、追求現(xiàn)代化的歷程。近代中國的外語教育在近代中國融入世界體系的歷史進程中起著極其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其發(fā)展變化不僅反映了中國教育的發(fā)展,也折射出中國近代思想和社會的變遷。本書旨在分析與探討世界化語境嬗變中的近代中國外語教育與近代中國對外開放之間的關系,而非純粹的外語教育史。本書的整體構架主要以時間順序為經,以外語教育的各個側面為緯,描述和探討近代中國的外語教育在不同時期、不同世界意識語境中的變化特點及其所傳遞的社會文化意義,借以透析在中西文化關系中外語教育所體現(xiàn)的主體應對策略——世界性與民族性的辨證互動規(guī)律,從而揭示出外語教育與中西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勾畫出人們認識世界和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歷史軌跡。本書以“世界化”、“世界性”與“民族性”為主體概念,探討了近代中國外語教育變遷與中國對外開放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國外語教育的興起與發(fā)展是西學東漸背景下官方倡導,民間參與,以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增強了解世界力度,提高與世界接軌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教育運動。它的變遷發(fā)展經歷了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由零星到系統(tǒng)、由保守到開放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國家門戶開放的過程,一個民族的思想開放、心理開放的過程,一個勇于直面世界、接納異己、表達自我的過程。世界與中國的相互關系始終是墊襯中國近代外語教育歷史的濃重底色。所以,近代中國外語教育在中國對外開放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發(fā)展史實是近代中國如何走向和融入世界的歷史。本書分六個部分展開。緒論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緣起、研究價值、研究文獻綜述與研究不足分析、研究目標與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對本書的寫作作一簡要交代與說明。第一章主要描述與分析濫觴時期外語教育作為近代國人特殊的“睜眼看世界”現(xiàn)象的思想動因及其具體表現(xiàn)(1862-1900)。其總特點表現(xiàn)為強民族性弱世界性:課程地位低于母語,外語教育規(guī)模??;在價值取向上表現(xiàn)為直接工具主義,即培養(yǎng)政治外交與商貿經濟所需要的普通譯人;在內容上以翻譯官文、商業(yè)用語為主,文化教育內容少;在方法上以語法翻譯法為主,重翻譯技巧訓練;外語還被迫作為其它學科的教學語言;此時的外語學人在文化邊緣的狹縫中職微言輕,事業(yè)道路上備嘗艱辛??傮w而論,在國人世界化意識初步覺醒的背景下,外語教育表現(xiàn)為對于表層西方文化有所吸納,而對深層文化則是無知少涉,戒心的濃厚與底線的固守使得此時期外語教育的文化教育意識嚴重缺失,而急功近利的工具意識甚強,特別是與日本同時期的外語教育環(huán)境比較,國人的保守意識很強,體現(xiàn)出國人在世界化趨勢面前狹隘的民族主義文化認同傾向,因此外語教育的成就有限。但此時開辦外語教育畢竟是國人被迫走向世界的一種回應與選擇,是中國走向世界所邁出的關鍵性的一步,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第二章主要是敘述與分析制度化時期外語教育作為國人“主動走向世界”現(xiàn)象的思想動因及其具體表現(xiàn)(1901-1921)。其總特點表現(xiàn)為強世界性與弱民族性:外語教育成“熱”成“潮”,開始普及化、制度化,成為中學的必修課,高小的必選課,課程地位反而超過母語,教育價值取向上體現(xiàn)為間接的工具主義,即把外語教育作為學習西方自然、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教育內容上表現(xiàn)為語言教育與西方文化知識教育的結合,特別是自然科學知識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雙語教育迅速發(fā)展;教學方法從以語法翻譯法為主過渡為以閱讀教學為主;文化邊緣人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世界性特性更加突出。顯然,經歷了甲午戰(zhàn)爭及《馬關條約》,尤其是義和團運動和《辛丑條約》的刺激與盤剝之后,在“亡國滅種”的危局下,國人表現(xiàn)出強烈的西方文化認同傾向。第三章主要是敘述與分析民族化改革時期外語教育作為國人“主動改造世界”現(xiàn)象的思想動因及其具體表現(xiàn)(1922-1949)。其總特點體現(xiàn)為世界性與民族性的協(xié)同發(fā)展:外語與母語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漸處平衡;外語教育的價值取向為綜合化,具有了從工具主義向人文主義轉變的傾向;外語教育的內容呈現(xiàn)出生活性、交際性、民族性等新內涵,較好地體現(xiàn)了實際的語用環(huán)境,跨文化教育意識增強;外語教育的方法則傾向為“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產生了一些以直接法精神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方法;對殖民性質的外語教育進行了抵制與批判,顯示出可貴的民族精神??傊?,經歷了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前后兩次世界大戰(zhàn),面對越來越強大的世界化勁力,國人的世界化意識里開始蘊涵和萌動理性自覺的成分,外語教育的世界性因素與民族性特性辨證互動,使得外語教育的跨文化交往性質得以凸顯。這是外語教育對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化趨勢的合理應對與促進,體現(xiàn)了國人理性的多元文化認同傾向。第四章的任務是分析和總結近代中國外語教育的主要特點、社會功能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余論部分主要論及近代外語教育的歷史事實對我們的六點啟示。六點啟示也權作本書研究的幾點結論:世界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統(tǒng)一是外語教育的基本品格,發(fā)展外語教育應樹立開放的民族主義文化認同取向;反對文化帝國主義與全盤西化依然是當代外語教育的重要任務;外語教育的本質屬性實乃一種跨文化素質教育;中外文化同構是外語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從“權利”到“資源”是我國外語教育政策制定的意識導向;加強民族文化認同視野下的外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