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為宋代名臣司馬光主持編寫,將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記載,一氣銜接,使自漢末以來的學者所編纂的各朝斷代編年之書,一變而為聯(lián)結古今的大編年史。為學史者必讀之著作。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之目的在于“資治”,凡有關國家興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敘述詳明。而對無關國計民生的事及人物,如眾多的文人、高隱均不予提及。其記人記事,原則鮮明,為歷代帝王大臣及學人所樂讀。 司馬光所處時代,距今已900余年,當時文言與當下所用的白話文已相去甚遠,故現(xiàn)代人讀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棄的。有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初,由臺灣學者黃錦鋐先生領銜主持,集臺灣各大學27位著名教授之力,歷時3年,將這部大著譯成白話,深受中文世界讀者所喜愛。司馬光是我國古代史學、文學、政治大家,其識見、才能早有公論;他與當時最優(yōu)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擿幽隱、薈萃熔鑄,用功極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難以企及。故此,譯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鑒》,澤文典雅,緊貼原著,不以“現(xiàn)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fā)揮,旨在讓讀者能讀到“干干凈凈的《資治通鑒》,干干凈凈的司馬君實”。如此以拙御巧,實為明智之舉。本書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全書共計800余萬言。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將其分為七輯出版。分輯仍依原書次序,大體以朝代為別。第一輯為戰(zhàn)國、秦、西漢(含王莽新);第二輯為東漢、魏(含更始);第三輯為東西晉;第四輯為南北朝;第五輯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亂起);第六輯為安史之亂至唐滅亡;第七輯為五代十國。此分輯純粹是為了排版閱讀方便,不含任何對原作的理解之義。本輯所記,起于后梁太祖朱溫開平元年(907),迄于后周世宗柴榮顯德六年(959),講述五代十國,凡53年之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