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一年十月,北京又一次戒嚴。面臨著入塞清兵的威脅,以楊嗣昌為代表的主和派同以盧象升為代表的主戰(zhàn)派之間發(fā)生尖銳沖突;而崇禎所面對的復雜形勢和他的態(tài)度、性格也由此清晰地呈示出來。同年冬天,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潼關南原陷入洪承疇、孫傳庭預設的包圍圈。在眾寡懸殊的形勢下,李白成不屈不撓,處死了前來勸降的叛徒;經過殊死戰(zhàn)斗,妻女俱失,身邊只剩下十八個人,等于全軍覆沒,但他雖敗不餒,潛入商洛山中,依靠百姓,慘淡經營:又親往谷城動員張獻忠重新起義。另路突圍的高夫人并未被明軍消滅.而是向東退到了豫西的崤函山中。經過一些周折,兩支隊伍取得了聯系。十一月中旬,事事受楊嗣昌、高起潛掣肘的盧象升.在沒有援兵、沒有糧草的不利條件下,抱著必死的決心,在同兵力數倍于自身的清兵的血戰(zhàn)中壯烈捐軀。崇禎十二年端陽節(jié)后,按照原先的承諾,張獻忠在谷城重舉義旗。李自成不顧部隊中瘟疫流行、十分之四的義軍都已病倒的情勢,也公開打出“闖”字大旗。這樣就引來了官軍的“圍剿”。幸而高夫人率部前來會師,曾經離去的郝播旗也回到了商洛山中。六月上旬,正當更多的將士包括李白成本人都染上瘟疫時,鄭崇儉、丁啟睿在崇禎嚴旨切責下,調兵前來“剿賊”。第一次鄭、丁主力中了農民軍埋伏,倉惶敗退,他們于七月中旬重新調集大軍,分數路前來進攻。由于駐守石門谷的桿子人馬極不穩(wěn)定,宋家寨的土豪又同官軍暗中勾結,遂使本來兵力不足的農民軍形勢更加嚴峻。李自成、劉宗敏、高夫人等在極其險惡的境遇中表現了巨大的斗爭勇氣和杰出的軍事才能。他們內平叛亂,外殲明軍。粉碎了敵人的“掃蕩”計劃。此前,舉人牛金星曾被尚炯從北京邀采商洛山中與李自成一晤.卻在回河南搬取家眷時被捕。李白成在獲知他已被判死刑后.立即派劉體純前往營救。九月中旬,扮成打拳賣膏藥者的劉體純在開封找到了牛的知交宋獻策。后者正為營救牛而奔走盡力,并從杞縣公子李信處籌得了所需款項。同月,心情焦灼的崇禎派楊嗣昌出京督師:楊一路風塵抵迭襄陽.立即進行軍事部署。三個多月后,受命?!敖恕睆埆I忠的左良玉在瑪瑙山襲營成功,卻因受了張獻忠的賄賂而從此按兵不動.《李自成:二·聞說真龍種》講述了:崇禎十三年春,李自成挫敗了叛將周山的策反困謀。初夏時節(jié),他率千余精兵離開商洛山,成功地從武關突圍而出。他曾去白羊寨準備與張獻忠聯合,卻險遭對方暗害,于是決定暫時潛伏于鄂西鄖陽山中。當農民軍被圍困之時,崇禎實際上也被層層圍困在紫禁城中。為了籌措軍餉,他不得已向勛戚借助,并拿武清侯李國瑞開刀,由此引發(fā)了宮廷內外錯綜復雜的斗爭。年僅五歲的五皇子、首輔薛國觀等多人都在這場斗爭中死去,田妃也因幫李家說了一句話而遭受“嚴譴”。但這場斗爭最后以崇禎的失敗而告終。十一月,揚嗣昌指揮的數省官軍為“圍剿”張羅聯軍而幾乎全到了四川內地和川陜交界地帶,湖廣、河南十分空虛,在鄖陽山中潛伏半年的李自成趁機悄無聲息地經漸川進入河南,通過號召饑民,于一個月后就發(fā)展到十萬余人,開始向洛陽進兵。牛金星、宋獻策均已加入農民軍。宋獻策帶來的“十八子主神器”的《讖記》使將士們和周遭百姓相信朱明王朝的天下將被李氏取代,而聞王李自成就是未來的“真龍?zhí)熳印?、“天命攸歸”的一代新君,從而極大地振奮了士氣,影響了民心。這時,李信因放賑而被仇人陷害,下入杞縣獄中:紅娘子攻破縣城,救出李信,進而把后者推上了起義道路。在投奔闖營路上,李信致函李自成,提出了“據宛洛以爭中原,據中原以爭天下”的富于遠見的方略:同時他改名李巖,字林泉,表達了與昨日告別及將來功成歸隱的心愿。十四年正月,義軍攻破洛陽,殺了崇禎的叔父福王:李巖與紅娘子在勝利的喜慶日子里結為夫妻。二月上旬,農民軍向河南省會開封進軍,但在開封城下卻遭到明軍頑強抵抗,李自成本人也中箭受傷:當闖軍攻打開封之際,一度被楊嗣昌圍追堵截的張獻忠已經勝利出川,并以奇兵襲破襄陽,殺了襄王,致使連失兩藩的楊嗣昌不得不在沙市行轅中畏罪自殺:曾與張獻忠聯兵作戰(zhàn)的羅汝才,現在來到伏牛山與李自成合營,奉李為主。八月底,準備迎戰(zhàn)傅宗龍的闖羅聯軍正行進到遂平,剛被左良玉打敗的張獻忠突然前來求援:李、羅、張各不相同的性格及彼此之間的復雜關系在這次難得的聚會中生動地呈現出來。同月下旬,奉旨出關解救錦州之圍的洪承疇,由于所率八總兵人馬中有幾支未戰(zhàn)先逃,導致全軍崩潰。洪退守松山堡。九月中旬,農民軍在項城附近大敗明軍,擒殺傅宗龍;十月,又橫掃葉縣和南陽。進攻南陽之前,幸自成設計劫走左良玉的女兒,為日后王四去武昌見左良玉埋下了伏筆?!独钭猿桑喝らL風駕高浪》講述了:崇禎十四年十二月下旬,李自成與羅汝才一起率領聯軍主力,再次圍攻開封,發(fā)動了以炮轟為主的激烈的攻城戰(zhàn),還采用了挖洞、引爆等戰(zhàn)術,但直到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未能破城,于是決定暫時撤圍。同年二月中旬,對崇禎來說又是禍不單行的時候。十七日,李自成攻破襄城,將汪齊年捉到殺死。十九日黎明前,清軍攻破松山堡,洪承疇被俘。在押往盛京途中,洪決心為明朝慷慨盡節(jié),抵盛京后不久就開始鮑食,但在永福宮莊妃親送人參湯后,他的想法逐漸改變,最后變節(jié)降清。三月中旬,活躍在豫東的農民起義領袖袁時中迫于形勢,前來歸順李自成。李為了籠絡袁,不顧慧梅正與張鼐相愛,將她認為義士,嫁給袁時中。但婚后不到一個月,就在農民軍攻占商丘城后第三次前往開封途中,袁時中叛逃了。五月初闖羅聯軍第三次兵臨開封城下;中旬,農民軍正在城外全力搶割麥子,獲悉前采援救的官軍已經到了尉氏縣境。李自成當即決定搶先在朱仙鎮(zhèn)占據有利地形。由于被農民軍切斷水源,十七萬明軍不戰(zhàn)自潰;作為主力的左良玉幾乎全軍覆沒。下旬,贏得大捷的闖羅聯軍重新將開封圍困起來。四個多月時間內,農民軍對開封圍而不攻。從六月開始,城中糧食日趨固難;到了八月,已普遍斷糧,出現人吃人的慘象。九月,正值黃河秋汛,北岸官軍于十四日深夜駕船來到南岸,炸開河堤。滔滔洪水直撲開封,全城頓時成為澤國,死者不計其數。駐扎城外的農民軍也被淹死一萬多人。闖羅人馬撤到許昌附近休息整頓。十月上旬,忽聞今春剛剛出獄的陜督孫傳庭在崇禎催逼下已出潼關來到河南,正向東邊開來;同時獲悉袁時中到了杞縣圈鎮(zhèn)準備長駐。于是李白成兵分兩路,自己與羅汝才率聯軍主力迎擊官軍,隨即憑借優(yōu)勢兵力在冢頭鎮(zhèn)一舉打敗了孫傳庭。另一路人馬由李過率領前往圉鎮(zhèn)。在消滅袁時中的戰(zhàn)爭中,慧梅陷于兩難選擇,最終大義滅親,然后自盡。十一月中旬,闡羅聯軍攻克汝寧,俘殺楊文岳,隨即與前來會師的革左五營一起向襄陽進軍。攻占囊陽后,聯軍南下,于十六年正月初一攻破承天;隨即一面繼續(xù)追擊左良玉,直到將他趕出武昌;一面分兵攻占德安、荊州乃至大江以南各縣。三月初,為了建國稱王,獨占勝利果實,李自成羅織罪名,火并了羅汝才、賀一龍,隨即改襄陽為襄京,自稱新順王,設立了中央機構。十六年夏,為了解江南的軍備、民情、物產等各種情況,李自成派尚炯、華叔教以采購藥材、棉布為由前往南京。途經武昌時,他們受到了自稱西王的張獻忠的熱情接待。八月,孫傳庭再次出潼關。李自成不斷以弱軍誘敵,最后在郟縣附近通過切斷糧道大敗官軍,隨后乘勝前進,于十月初六攻破潼關,十一日進入西安,建立走順政權。一個多月后,李白成在文武簇擁中率萬余騎兵回家鄉(xiāng)米脂祭祖?!独钭猿桑核摹わL散入云悲》講述了:崇禎十六年冬,李自成從米脂回到長安,立即準備進攻北京。十七年正月初三,他親率大軍渡黃河,入山西,破太原,過大同,一路所向披靡,于三月十七日順利抵達北京城下。當大順軍進逼之初,崇禎曾考慮逃往南京,因部分大臣反對而未果。圍城時刻,他仍有過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很快破滅,最后不得不在煤山自盡。李白成于三月十九日進入北京住進紫禁城后,李自成納竇氏為妃。此時群臣忙于“勸進”和演習登極大典的禮儀:劉宗敏用酷刑向明朝的勛戚、官員們追贓;大順軍進京后紀律迅速敗壞,城內不斷發(fā)生搶劫、強奸隸;于是謠言紛起,大順政權很快失去人心。吳三桂也拒絕了李自成的勸降。隹備向清方“借兵”,而掌握清國實權的多爾袞早就虎視眈眈關注著關內局勢:陶醉在勝利中的李自成猛然意識到形勢的嚴峻,決定推遲登極,親率并無優(yōu)勢的軍隊往討吳三桂。就在出發(fā)前夜,由他親自賜婚的費珍娥于洞房中刺殺了他的愛將羅虎。四月,多爾袞懷著獨霸中國的勃勃野心,親率大軍南征;途中接到是三桂“借兵”的采書,果斷地改變路線,直奔山海關而來:吳三桂在兩面夾擊的情勢下,不得不投靠清方。李自成率大順軍與昊三桂的關寧兵在山海關初次接戰(zhàn),互有傷亡。第二天兩軍再度交鋒,激戰(zhàn)方酣,清兵鐵騎突然沖出,大順軍英勇拼搏,死傷慘重。李自成率敗兵退回北京,匆匆登極后,又匆匆撤離退往陜西途中,大順軍又連續(xù)敗績,原已投誠的明朝武將大都投降清方,原歸大順轄治的地方紛紛反叛一李自成變得褊狹多疑,錯殺了李巖兄弟。多爾袞進北京后,藏匿在民間的竇妃被發(fā)現而自盡。幾個月后,崇禎太子被捕。由于多爾袞要將太子問成“假冒”,以絕后患,而主審官錢風覽和眾多百姓一心要救太子,于是圍繞著案件審判,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斗爭。潼關失守后,李自成放棄長安,退往湖廣。一路士氣低落,牛金星父子潛逃。當大順軍從武昌逃至富池口宿營時,遭到緊追不舍的清軍的夜襲,劉宗敏、宋獻策被俘。李自成率殘兵繼續(xù)奔逃,途中又屢遭清軍和鄉(xiāng)勇截擊,最后單人獨騎殉難于通山縣境的九宮山麓,十九年后,在川鄂邊界的茅廬山上,高夫人同尚炯一起回顧了大順軍聯明抗清的歷程,也談到張獻忠之死和他死后大西軍的訣擇;恰好紅霞尋訪至此,又獲聞了紅娘子上王屋山出蒙為尼的經過。八月中旬,茅廬山守軍與清軍之間進行了最后一次慘烈的戰(zhàn)斗,高夫人、李來事等悲壯地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