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的年輕人都很熱衷西洋占星術,其實對于占星術,中國人很早就有研究了,它跟紫微斗數可說是源自于《易經》的雙胞兄弟。在中國,古代的星相學主要是來自于古代人的天道理論,是傳統(tǒng)天神信仰中自然神崇拜的內容之一。自然諸神當然包括日月星辰等天文、天相在內。日月星辰等天文、天相有自身的運行規(guī)律,其運行所遵循的軌道稱為“天道”。中國古代的天文、星相學十分發(fā)達,早在帝堯時期就曾“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尚書·堯典》)。星官是散落在星空中的,為了更好地尋找,中國古人將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個星區(qū)。早在上古時代,中國人便開始觀察天相變化,并將星相的變化和人類的活動聯(lián)系起來。為了便于辨認和記錄,古人將星空中若干相鄰的恒星組合在一起,用皇家政府機構和官員命名,所以稱為“星官”,意思是天帝的官員。星官和西方的星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星官中的星星少則一顆,多則幾十顆。星空的含義不是星空自給的,是我們人類賦予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的人看星空的時候會賦予星空不同的含義。古希臘有古希臘的星座體系,中國也有中國古代的星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