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發(fā)展要有兩個前提,一個是能提供正確理論分析的嚴格的邏輯,一個是能反映客觀實際的觀察和實驗。在牛頓時代,這兩個條件已經具備。古希臘的歐幾里得幾何學已經給出了嚴格邏輯體系的范例。伽利略、開普勒等已經開創(chuàng)了力學和天體力學的實驗和觀測工作。牛頓得以在他們的基礎上完成了完整的低速度經典力學體系,系統描述了物體的動力學行為。他是第一位集大成的科學家。他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必然還處于科學發(fā)展的早期,還存在著不少非科學甚或迷信的東西。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和氛圍中,在這樣一種科學發(fā)展的過渡時期,作出這樣的科學貢獻確實十分不易。20世紀上半葉,人們曾發(fā)現了一箱子牛頓沒有公開過的手稿,包括了他的大量筆記、手稿和私人信件等資料。事實上,牛頓本人也存在著兩面性,他不僅發(fā)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和《光學》等著作,總結了他的科學貢獻,也留下了五十多萬字的煉金術手稿和一百多萬字的神學手稿這些非科學的東西。當然,無論從他本人思想達到的程度,還是從他產生的客觀效果來看,發(fā)表的與未發(fā)表的應當區(qū)別看待。這本《牛頓新傳》也收集了他的大量鮮為人知的新材料,可以讓人們了解,科學是怎樣艱難地一步一步地在非常復雜的社會背景中誕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