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生命的三重境界——兼論儒、佛二家的“意義”追求
初涉佛海
從“理性”到“覺性”——論慧能禪學在中國佛學發(fā)展史上之價值
再論從“理性”到“覺性”——中國佛學與宋明儒學的一個公共話題
王弼與僧肇——玄學“貴無”論與佛學“中觀”
論之比較研究
《大般泥洹經》的佛性論述略——從松本史朗對如來藏思想的批判談起
禪宗諸家之“心性”說舉例——從初祖菩提達摩、六祖慧能到洪州
馬祖道-之思想變遷
慧能與陳白沙
慧能禪學與嶺南文化
慧能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走出“自我”迷執(zhí),走向社會關懷——簡論佛家以“無我”為教的觀念
及其現(xiàn)代意義
復入儒門
作為人文教養(yǎng)的早期儒學——兼談先秦社會歷史演變中的貴族與平民
孟荀的人性論與先秦社會由貴族為主體向平民為主體的變遷
“曾點氣象”異說
從朱子與陽明子兩家之《大學》疏解看中國的解釋學
《中庸》的不同解釋及其意義——鄭、孔、呂、朱諸家注疏的比較研究
重評張載由“氣化論”證立的成德論
白沙子之“道”論
“事”的本體論意義——兼論泰州學派的哲學涵蘊
借宇宙論確立的儒道兩家的“生命的學問”
叩問歷史
理性的界限——先秦兩漢思想轉型提供的啟示
在“天”與“人”、信仰與理性之間——再論先秦兩漢思想轉型提供的啟示
附:講演錄
重評漢唐時期的文化精神——兼論漢唐儒學的宇宙論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