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的下冊共有120回,在故事情節(jié)上在延續(xù)了上集,講述了“探娘舅濟公歸故里”、“白水湖捉妖”、“巧斷金扇”、“甥舅相認”、“巧殺妖道”、“修緣公子朝寶悅”、“佛法指孝子”、“濟公班頭捉兇賊”、“治井化緣”等故事,以“濟公功滿歸靜慈”結束。這些故事扶危濟困的主題并未改變,只是在故事情節(jié)的設計上更廣泛的涉及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內容更為豐富多樣,其中的許多故事已成為文學藝術的生動素材,在小說、書畫、雕塑、影視等領域都得到廣泛運用。濟公這個身穿破僧衣,頭頂破僧帽,腳拖破僧鞋,手拿破蒲扇,瘋瘋顛顛,修心不修口,嬉皮笑臉的形象,早已深人人心,家喻戶曉。濟公雖瘋顛,喝酒吃肉,行事無常,但心懷慈悲,疾惡如仇,出言暗含機鋒,是一個具有人性的神僧。濟公故事中“善惡到頭終有報”、“勸人為善”、“使人害怕不敢作惡”,把因果報應看成是勸人為善的一種手段,他的積極作用我們不應忽視,但同時也應看到作為一部神話小說,其中的虛無與荒誕?!稘珎鳌穭?chuàng)作的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讀《濟公傳》覺其有趣已足矣,其中的糟粕,游離于主題之外的迷信,似歌非歌的“偈語”,封建思想的沉渣,需要我們用正確的、客觀的觀點去看待,去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