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討論信息傳播與精神交往空間。人們生活其中的現實環(huán)境,其實可以劃分為兩個世界:一個是置身其中的“現場世界”,這個世界里發(fā)生的一切自然變化、社會活動,作為當事人或者目擊者,人們常??梢垣@得第一手的現場資料,即本源性事實,并對它進行分析和思考。偶爾需要依賴第二手信息,其可靠性也很高,因為信息傳播者制造謊言的風險和成本都很高。另一個是自己“視野之外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發(fā)生的一切,人們就只能依賴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了。對視野之外的世界,人們能夠了解多少、何時了解,其意義和影響如何,幾乎完全取決于大眾媒介提供的信息,即媒介化事實。相應地,根據信息傳播的特征,我們可以把前者稱為“日??臻g”,人們可以通過面對面的方式來開展交往活動;后者則可以稱為“符號化空間”,即利用語音、文字、符號、圖畫、視像等工具構建的一個虛擬空間。人們處在不同的交往空間,交往的手段、過程和效果就會發(fā)生顯著的變化。第二章討論意義媒介和物質媒介。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在內涵混沌不清的情況下頻繁使用“媒介”這個詞語。事實上,媒介的意義至少可以包括意義媒介、物質媒介以及大眾媒介機構。所謂意義媒介,即人類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借以反映本源性事實的相關信息表達形式,如口語、文字、音響、標識、圖片和視像等。各類不同的意義媒介,能夠對人的心理和思維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對人們的交往活動產生多方面的效果。所謂物質媒介,是用以固化和傳播具有特定意義的信息內容的物質工具,即承載意義媒介的物質,如甲骨、鐘鼎、紙張、廣播、電影、電視、電話和互聯(lián)網等。一句話,物質媒介,是信息固化的物質工具,是信息傳播的物理通道。物質媒介深受技術進步的影響,媒介技術的進步,使物質媒介日益向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方向發(fā)展。所謂大眾媒介機構,是隨著物質媒介技術、特別是印刷技術和電子傳播技術的發(fā)展而出現的。一些以傳播信息為職業(yè)的中介機構不斷發(fā)展和日益商業(yè)化,于是逐步形成高度獨立、實力強大的媒介產業(yè)?,F代媒介產業(yè)如報業(yè)、圖書出版業(yè)、廣播電視業(yè)、電信業(yè)、互聯(lián)網服務業(yè),相繼誕生并壯大成為當代不可忽視的巨大經濟產業(yè);而構成這一產業(yè)的每個具體機構,就是大眾媒介機構。第三章討論媒介的產業(yè)化。在印刷術之前,人類經歷了一個前大眾媒介時代。人們?yōu)榱诉M行跨空間和跨時間的信息交往活動,曾經費盡心血尋找合適的信息記錄材料,但是,當時所有的物質媒介,都不具備大規(guī)模復制并傳播信息的能力——媒介尚處于“小眾化”時代。作為大規(guī)模進行文字復制的媒介技術,印刷術的推廣需要自己的前提條件,如質量較高的紙張、油墨。而中國很長時間都在這些領域保持著遙遙領先的地位。于是,先是雕版印刷、隨后是活字印刷技術,都誕生在中國。領先的造紙術和印刷術,也催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以印書為業(yè)的商人和機構,宋元明清的出版印刷業(yè)都形成了較大規(guī)模。造紙術和印刷術西傳人歐洲,是歐洲信息傳播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培根和馬克思都認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由政黨報紙到廉價報紙,現代報業(yè)日漸成為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重要產業(yè)。19~20世紀之交,電子傳播技術的出現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則為現代媒介帝國的出現創(chuàng)造了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信息和通信技術突飛猛進,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實力驚人的大眾媒介跨國公司,這些巨頭幾乎控制了全球范圍絕大部分的信息,對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秩序施加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力。 第四章討論大眾媒介與全球化社會。全球化進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強國的自主全球化,它們通過戰(zhàn)爭、貿易、宗教和文化等手段征服殖民地或后發(fā)國家,使后者服務于自己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是美洲、非洲、大洋洲、亞洲等落后地區(qū)的被迫全球化,在全球化過程中,落后地區(qū)發(fā)生了一系列慘無人道的悲劇——種族被滅絕、勞動力被販賣為奴隸、財富被掠奪、語言和文化受盡摧殘、宗教信仰被強制改變等。在全球化過程中,具有軍事征服、政治控制和經濟統(tǒng)治力量的一極,同樣具有文化征服和精神操縱的能力,而大眾媒介則為精神操縱提供了重要工具。大眾媒介不僅能夠有效地塑造視野之外的世界,并且還為超國家力量的形成如超級大國、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以及跨國界的宗教組織提供合法性、合理性辯護,從而使落后民族和國家的人民深受其影響。大眾媒介又構成了世界范圍的“理論傳送帶”,源自西方的社會理論如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消費主義流行全球,而真正源自第三世界的社會理論則很少在西方產生實際影響力,毛澤東思想、甘地的不合作思想恐怕是幾個少見的例外。此外,娛樂業(yè)也隨著大眾媒介產業(yè)在世界的擴張全球化了,娛樂作品進一步營造了超國家幻象,并制造了慣于封閉思考之門的各式各樣的“粉絲”。大眾媒介的全球性擴張,可以說是虛構的“普世價值”在世界范圍流行的真正物質基礎。第五章討論媒介的力量。人類之所以孜孜不倦地發(fā)明各種大眾媒介,是為了彼此間的交往更加方便、迅速。但大眾媒介作為“社會雷達”,不可避免地要對本源性事實進行簡化和選擇,而且受制于真實世界的復雜性和人類主觀觀察和思維能力的局限性,則往往會產生大量的歪曲現象。不僅如此,一旦控制大眾媒介的力量有意進行思想操縱活動,通過“媒介隔離墻”效應、議程設置效應,大眾媒介就可以有效決定讓人們知道什么、知道多少以及什么時候知道——雖然大眾媒介無法強迫公眾如何思考,但是它卻可以決定在特定時期讓公眾思考什么,也可以決定公眾據以進行思考的信息材料。這是大眾媒介的真正力量所在。通過適當的技術控制,大眾媒介甚至能夠在公眾中“制造認同”,將漫無頭緒的大眾意見提純?yōu)樗^的“公眾輿論”,還能將少數人的支流性見解擴展成為社會主流意見。實際上,任何一個持現實主義思想的政治家、企業(yè)家、理論家,都無法忽視大眾媒介的力量。第六章討論對媒介的控制。深入考察大眾媒介的歷史和現狀,人們就能得出一個具有諷刺意義的結論——所謂大眾媒介,即使它自稱服務大眾,卻似乎從來不曾受控于大眾。今天能夠控制大眾媒介的方式,包括法律方式,即以言論自由和版權保護的立法為大眾媒介劃定活動空間;包括政治方式,即政治家辦報;還包括所有權方式,即資本家辦報。但對于大眾來說,這些控制方式往往并不真正為己掌握。言論自由誕生于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的斗爭中,并逐步惠及大多數社會成員。但是.言論自由的法律,與言論自由在現實中公眾能夠實現的程度,存在巨大差別。歷史地看,政治家對于利用大眾媒介傳播政治主張、促進改革和革命,具有極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無論是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政治家,始終把控制報刊、廣播等大眾媒介,作為其事業(yè)的有機組成部分。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大眾媒介所有權的集中,造就了一些控制一系列大眾媒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媒介跨國公司不僅賺取了豐厚的利潤,而且為壟斷資本實現對社會的全面控制發(fā)揮著有效的作用,并具有了驚人的社會影響力?,F代版權制度是商品經濟和技術進步的產物,有其鮮明的政治和法律背景。版權保護在為大眾媒介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有利于鼓勵創(chuàng)造性勞動成果,同時,還為抵抗“惡搞經典”等活動提供法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