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意大利正歌劇詠嘆調旋律優(yōu)美、動人,既適于初學者聲音訓練,又適于歌唱家展示其優(yōu)美的音色、絕妙的氣息控制力以及深厚的音樂素養(yǎng),因此既是每位聲樂學生的必修曲目,也是許多歌唱家喜愛的音樂會保留曲目。但是由于歌劇史上一直的偏見——一些理論家和作曲家認為這個時期的歌劇僅僅是歌唱家炫技工具,是歌劇史上最黑暗的時代——而對這個時期的歌劇及詠嘆調研究甚少,這種狀況不僅對于歌劇本身及歌劇史的認識有失公允,而且對演唱者的學習和表演極為不利。筆者希望這部著作能夠為改善這種狀況盡綿薄之力。18世紀的意大利正歌劇是在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要求下,在新古典主義文學思潮和阿卡狄亞學會的推動下,在音樂人才和文學人才聚集的作用下興盛起來的。在這些條件中成長起來的正歌劇具有嚴肅的情節(jié)、高貴的歷史題材和以詠嘆調為中心的音樂特征;其戲劇的本質是展現(xiàn)真正的人生悲劇,是專門為音樂而作的戲劇。正歌劇的觀念決定了詠嘆調的功能。正歌劇詠嘆調最重要的功能是表達情感,而不是塑造人物形象。這個功能決定了其音樂的風格特征:人聲具有絕對統(tǒng)治的地位;裝飾具有與旋律平等的作用;詠嘆調的返始結構是在對比之后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詠嘆調的這些風格特征反映了正歌劇傳達悲劇精神,表達情感的戲劇觀念。在一定歷史條件、文藝思潮中產生的音樂體裁體現(xiàn)了它的社會功能;這種音樂體裁特有的規(guī)范和準則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功能而產生。正歌劇兼具教誨和娛樂功能的特性,決定了詠嘆調的抒情性和裝飾性風格特征。正歌劇和詠嘆調的衰落從本質上是其社會功能喪失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