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以后,在歐洲實證主義風靡一時,推進了實驗科學的發(fā)展,科學與技術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層出不窮,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同時亦改變了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隨后在英國發(fā)端的工業(yè)革命逐漸成為歷史的大趨勢,并相繼產生了機械化與自動化的生產方式,逐步替代了傳統(tǒng)的手工勞作,開創(chuàng)了標準化與批量化的時代,極大地提升了生產力,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意義上無法想象的物質的空前豐富,最終催生了平民社會。三百余年來,這一進程不僅未曾停止,而且始終處于加速運轉的狀態(tài),終于迎來了以消費為主導的社會。今天看來,這一趨勢已經難以逆轉了,因其背后推演這一社會特征的制度格局已經根深蒂固,幾乎所有國家都已被卷入這一漩渦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博弈有意無意問成為消費膨脹的最大推力。消費已經近于一種信仰,無所不在,使人類社會享受其成果的同時亦遭遇了殃及生存安全的危機。最顯性的危機是對生態(tài)的破壞,這包括對大氣、土壤、水的污染和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掠奪性開采。早在20世紀50年代,羅馬俱樂部即已對此提出警告,如今這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但是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一形勢并未得以遏制,《京都議定書》等一系列相應協(xié)議、法規(guī)也未能對改變這一形勢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人們仍然深陷于利益角逐的危害之中。危機的另一方面是隱性的,但其對人們心智的侵蝕也許更為深重,它摧毀了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系統(tǒng),破壞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作為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規(guī)則,使人們遠離崇高,沉迷浮華,眷戀眼前,漠視未來,在樸實與尊嚴面前變得木訥與遲疑,不再仰望星空追溯人生的終極意義,人們的心靈或因此而陷入永無好奇心的寂寥。也許這一切太過于危言聳聽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愈漸趨于合理是人類社會演進過程中的基本秩序,但是人們還是希望其危害結束得愈早愈好,因為其危害延續(xù)得愈久,人類社會為之付出的代價愈大。藝術亦被裹挾在這樣的歷史情景之中。“藝術的終結”,“藝術日常化、生活化”,“人人都是藝術家”等觀念的濫觴都是這一情景的衍生結果,當然藝術是不會終結的,藝術的日?;?、生活化則決定于對藝術的理解,而不決定于藝術存在的現(xiàn)實,至于人人都是藝術家則在事實上無異于對社會層面藝術生成與存在機制的誤讀。一個平等的社會并不意味著價值權重的均質化,一切事物就其存在的現(xiàn)實而言,都不可避免地會有高低輕重的差異,這些差異本身亦即事物的是非,即使果真有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到那時亦一定會有較好的藝術和比較一般的藝術的區(qū)別,而對是與非的判斷則決定著人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