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上篇 儒家和諧觀的基本內涵
第一章 儒家的仁愛觀
第一節(jié) 孔子的“仁愛”觀
一 “仁者愛人”
二 “仁者愛人”的具體表現
第二節(jié) 孟子的“仁民愛物”和“仁政”思想
一 孟子仁愛觀的性善論基礎
二 “仁民而愛物
三 “仁政”思想
第三節(jié) 荀子的“行禮為仁
一 荀子“禮”的“人性惡”理論基礎
二 荀子的禮治思想
三 荀子“禮”的本質在于“等差有序
四 行禮為仁,仁本禮末
第四節(jié) 漢代及以后儒者對仁愛觀的繼承和改造
一 陸賈是漢代儒學改造的先驅
二 董仲舒對孔孟之“仁”的繼承和改造
三 漢代以后儒者對仁愛觀的發(fā)展
第二章 儒家的“中和”思想
第一節(jié) “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一 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價值原則
二 中和在儒學中兼有世界觀的意義
三 中和又是儒家的方法論
第二節(jié) 儒家“中和”思想的歷史淵源及其內涵
一 儒家“中和”思想的歷史淵源
二 儒家“中和”觀的文化意蘊及特征
第三章 儒家的義利觀
第一節(jié) 先秦儒家義利觀的主要內容
一 孔子提倡“先義后利”、“見利思義”
二 孔子、孟子提倡舍生取義
三 承認追求私利是人的本能欲望
第二節(jié) 先秦儒家義利觀的演變一 以董仲舒為代表,儒家義利觀發(fā)生了第一次蛻變
二 宋代儒家義利觀發(fā)生的第二次蛻變:宋明理學對儒家義利觀的扭曲
三 先秦儒家義利觀的復歸
第四章 儒家的誠信觀
第一節(jié) 儒家誠信之“誠
第二節(jié) 儒家誠信之“信
第三節(jié) 儒家的誠信觀
第五章 儒家的“中庸觀
第一節(jié) 對孔子“中庸”基本內涵的誤解
第二節(jié) 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內涵
一 孔子“中庸”的“中”的含義
二 孔子“中庸”的“庸”的含義
三 孔子“中庸”含義的準確定位
第六章 儒家的“德治”思想
第一節(jié) 孔子“天下歸仁”的“德治”綱領
一 以“禮”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
二 為政以德,德主刑輔
三 重“人治”,輕“法治”,主張賢人治國
四 視民為本,追求理想的和諧社會
第二節(jié) 董仲舒的德治思想
一 “以義正我”、“以仁安人”
二 施“教化”,守“等級
第七章 儒家的“天人合一”觀
第一節(jié) 儒家“天人合一”觀的歷史發(fā)展
一 儒家“天人合一”之天
二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歷史演進
第二節(jié) “天人合一”思想的三重意蘊
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政治管理之策
二 “天人合一”是理想的生存狀態(tài)
三 “天人合一”是超拔的道德境界和高遠的審美境界
第八章 儒家的人口思想
第一節(jié) 儒家多子多福、早婚早育思想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jié) 儒家人口思想略述
一 儒家以“仁“作為其人口思想的核心
二 儒家以“足”作為其人口數量的主張
三 儒家以“教”作為提高人口質量的關鍵
四 儒家以“孝”作為維護親屬因緣的紐帶
五 儒家以“心”“德”作為劃分人口結構的標準
中篇 儒家和諧觀的歷史局限與現代價值
第一章 儒家“仁愛”觀的歷史局限與現代價值
第一節(jié) 儒家“仁愛”觀的歷史局限性
一 儒家“仁愛”觀的不平等性
二 儒家“仁愛”觀的虛幻性
第二節(jié) 儒家“仁愛”觀的現代價值
一 儒家“仁愛”觀中幾種仍須弘揚的寶貴精神
二 儒家“仁愛”觀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第二章 儒家中庸觀的歷史局限和中和觀的現代價值
第一節(jié) 儒家中庸思想的歷史局限
一 儒家中庸思想只是一種相對“平等”,其中包含著最大的“不平等”
……
第三章 儒家義利觀的消極影響和現代價值
第四章 儒家誠信觀的局限與現代價值
第五章 儒家德治思想的歷史局限與現代價值
第六章 儒家“天人合一”觀的歷史局限和現代價值
第七章 儒家人口思想之辯證觀
下篇 儒家和諧論的現代轉換與科學建構
第一章 把儒家的仁愛觀轉化為現代的以人為本
第二章 把儒家的義利觀升華為新型的社會主義
第三章 把儒家誠信觀轉換為現代和諧社會的誠信友愛
第四章 揚棄儒家的中庸思想 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第五章 完善儒家的德治思想,構建和諧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