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講演集在邏輯結構上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屬于法治與法治國家研究,諸如李龍教授的“政治文明與法治國家”、周旺生教授的“在良法與惡法之間:中國‘笨法’考察報告”、張恒山教授的“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周永坤教授的“追求法律平等的基礎”、沈國明教授的“法律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馬長山教授的“看得見的市民社會與走進生活中的法治”;第二部分屬于法律文化研究,諸如徐忠明教授的“明清訴訟:官方的態(tài)度與民間的策略”、范忠信教授的“革命與政權合法性問題——中西革命觀之比較”、張中秋教授的“輸出與輸入:對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探索”、李貴連教授的“法治:晚清法律改革者的理想”;第三部分屬于法律職業(yè)和方法研究,諸如朱蘇力教授的“面對中國的法學”、孫笑俠教授的“法律思維與法律職業(yè)”、陳忠林教授的“如何讓‘法律人’成為人”、陳金釗教授的“法律方法與法律智慧”;第四部分屬于部門法哲學和法理論研究,諸如鄭成思教授的“中國知識產權戰(zhàn)略中的若干問題”、徐國棟教授的“財產關系理論的新發(fā)展”、卞建林教授的“刑事程序法治的理念與現實”、米健教授的“現代民法學的幾個基本誤解”、張守文教授的“經濟法學的若干前沿問題”、趙秉志教授的“全球化時代中國刑法改革中的人權保障”、張保生教授的“證據科學及其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