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政道助手、季羨林之子季承撰寫的《諾貝爾獎中華風云——李政道傳》,將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在京首發(fā)。該書是首部詳細反映李政道經歷和精神的傳記,也在中國內地對李政道與楊振寧決裂半世紀的學術恩怨有了一個“詳細的、公開的說法”。季承昨日對記者表示,自己與李政道先生有三十多年合作,對該書“可以文責自負”。 李政道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中國上海。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fā)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據《李政道傳》稱,當年摘取諾獎時,李政道和楊振寧手中所持的護照“是中國護照,國籍是中國”,由此“打破了中國人沒有獲諾貝爾獎的歷史”,但是,兩人在1962年“宣告決裂”。 就二人紛爭,該書第十四章《樹欲靜而風不止:無奈的爭辯》中稱,“李楊不和的核心問題是,有關宇稱不守恒的發(fā)現這一突破性的思想,在李政道和楊振寧之間,是由誰先提出來的。李政道認為是他一個人獨立地先提出來并且有實驗的證實,隨后楊振寧才參加進來;而楊振寧則認為是他先有了這個想法,說服李政道之后,一同做出來的工作。爭論的另一個方面,就是他們不和的內幕是誰首先向外界披露的。換句話說,就是誰首先挑起爭論的。” 該傳記中稱,李政道是在楊振寧公開爭議之后,才在1986年用英文寫了兩篇文章——《破缺的宇稱》和《往事回憶》作為回應,此后決心保持沉默。按照李政道的說法,“由于這兩篇文章都是用英文寫的,又是在美國發(fā)表,所以全世界物理學界,尤其是使用英語的學者們對于他們之間的爭論,實際上已有定論,只不過是心照不宣而已。”但1988年楊振寧在上海出版了中文版《楊振寧文集》,把“李楊恩怨”推入中國內地。2002年,更有傳記在臺灣出版。 就李政道和楊振寧之間的恩怨,該書作者季承稱:“寫他們二人的傳是不能不寫這一段經歷的。李政道和楊振寧之間的恩怨,基本上是學術性的,當然也牽扯到做人的問題。他們都承認,發(fā)生分歧不是好事,不是好榜樣。事情的發(fā)生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他們之間的分歧,已經是一個科學史的問題了。”在寫作時,季承自稱“是抱著客觀的態(tài)度,是寫歷史,歷述事實,不偏不倚,不做結論。不要以為我和李政道先生比較熟悉,就偏向他。其實我和楊振寧先生也有過接觸,他同樣也是一位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而這段恩怨是非曲直,應該由歷史來判斷,應該由科學史家來研究。至于結論,這恐怕是沒有人,沒有什么機構,可以做出的。” 75歲的季承,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高級工程師,曾任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顧問,與李政道有著長達三十年的緊密合作。據季承透露,《李政道傳》計30萬字,還原了一個學者的真實面目,特別講述了李政道和妻子相遇、相知、相愛的故事,多幅珍貴歷史圖片首次公布。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專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