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云對于以《史地學報》為中心的學人群學術成果的研究,吳湉南對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國學教育成果的研究,邢戰(zhàn)國對于周谷城歷史哲學、中國社會史、中國通史及世界通史的研究,還表明,東南國學卓有成就者,并非固執(zhí)守舊,而無不博雅宏通、博大精深。人們在評論北大、清華國學研究時,對于王國維所主張的“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給予高度評價。殊不知,領袖東南國學的柳詒徵在為《學衡》撰寫的“弁言”中已倡導:“誦述中西先哲之精言以翼學”、“解析世宙名著之共性以郵思”、“籀繹之作必趨雅音以崇文”、“平心而言不事謾罵以培俗”。京中學人也好,滬寧學人也好,各人知識傳授系統不同,知識積累、知識結構有別,但學術上要有真成就,都不能不努力從古今中外學術中吸取其精華,使傳統與現代相連接,使西學與中學相融匯,在堅實和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獨立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