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著作從傳統史學的角度,審視了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創(chuàng)建的蒙古帝國以及其繼承者們對伊斯蘭文明先排拒后接受的歷史進程;重點闡述了蒙古人征服伊斯蘭世界后所建立的四大汗國中,除短命的窩闊臺汗國外,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和伊利汗國都具備對伊斯蘭文明由排拒到逐漸接納,到最后被同化的歷史過程;分析了汗王和蒙古臣民皈依了伊斯蘭教,并成為伊斯蘭事業(yè)的堅定信仰者和捍衛(wèi)者,伊斯蘭文化板塊因為蒙古政權的強大而擴展到亞洲大部分地區(qū)和東南歐的歷史性轉折,從而證明了蒙古三大汗國伊斯蘭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三大汗國伊斯蘭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穆斯林的農業(yè)經濟取代蒙古游牧經濟,農耕文明戰(zhàn)勝游牧文明。通過對三大汗國興亡歷史的總結,說明了政治與宗教互相影響的辯證關系,并指出在宗教文化比較發(fā)達的國家,統治階級只有正確引導和處理好宗教問題,才能確保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全書對歷史問題的闡述以事實為依據,資料翔實,立論客觀,文字表達嚴謹,是近年來專門探研蒙古帝國與伊斯蘭教關系的一部開拓性著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歷經千難萬險,在東晉義熙八年(412年)從今山東嶗山登岸,次年到達建康(今南京),前后長達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