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魯迅文化選擇的歷史反思與當代理解
緒言 魯迅離我們有多遠
第一章 超越近代:魯迅早熟的文化觀
一 中國文化的三次轉型:魯迅文化選擇的歷史情境
二 “大時代”之前的思考:濃縮文化時代
第二章 “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思想啟蒙向現(xiàn)代意識并軌
一 思想的超前:現(xiàn)代個性意識對近代政治哲學的否定
二 近代政治思想史回顧:對“眾治”的第五種批判
三 “眾治”的思想本質:對個性意志扼殺的合法化
四 由超前帶來的錯位:“眾治”批判的時差與異質
五 豐富的深刻與復雜的統(tǒng)一:思想啟蒙與政治救亡的整體設計
第三章 “掊物質而張靈明”:道德救贖向人間原點回歸
一 “厥心純白”:對初民社會的道德懷念
二 平民意識與精英意識:道德救贖與思想啟蒙的整合
三 “尚德”的傳統(tǒng)模式與思想革命的現(xiàn)代內容
第四章 宗教觀與科學觀:思想啟蒙與道德救贖的衍生形態(tài)
一 宗教的起源:“形上之需求”的認定
二 宗教精神的內化與外化:人格的崇高與行為的執(zhí)著
三 科學的悖論:近代理性與反文化意識的交錯
四 歸結點:人格理想與現(xiàn)實批判的需要
第五章 辯證思維:文化選擇的邏輯存在形態(tài)
一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辯證思維的邏輯來源
二 “亦此亦彼”:整體性思維
三 “一切都是中問物”:不完滿性思維
四 “要緊的是‘行’而不是言”:實踐性思維
第六章 自由意志與民族關懷:青年魯迅的生命主義特質
一 生命自我的反叛與超越
二 生命主義的主觀性個體性價值觀
三 生命主義與民族生存狀況的理性關聯(lián)
第七章 覺醒者形象精神狀態(tài)與環(huán)境評價:文化選擇的藝術轉化形態(tài)
一 強力與卑怯:生命意志對傳統(tǒng)惰性的歷史性否定
二 自由與存在:思想意識對社會環(huán)境的悲劇性超越
第八章 深度現(xiàn)代化:魯迅文化選擇的人類性和時代性尺度
一 “特殊國情論”:傳統(tǒng)文化的拒斥與變形功能
二 魯迅文化哲學的兩個概念:文化的同一性與文化的特殊性
三 兩種文化人格對比:“中國人”與“世界人”
四 兩種思想主題對比:階級意識與人類意識
五 文化的同一性命題:人類的共同文化資源認識
六 文化的時代性命題:中國文化轉型的現(xiàn)代意義理解
第九章 “拿來主義”:文化選擇的目的論與方法論
一 走出傳統(tǒng)的世界:文化選擇的心路歷程
二 “徹底反傳統(tǒng)”:文化轉型的方法論價值
三 “拿來主義”的文化哲學闡釋:主動性、整體性和自然選擇性原則
第十章 文化轉型:魯迅的翻譯活動在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思想價值
一 “西學東漸”與救亡圖存之路:中國近代翻譯思想史的邏輯發(fā)展
二 思想啟蒙與政治革命的一翼:魯迅翻譯及翻譯批評功利觀的確立
三 “直譯”:魯迅對外國文化原質性的尋求
四 間接譯、復譯和“剜爛蘋果”式的翻譯觀:魯迅對于多元的文化需求和新生事物的支持
第十一章 “小魯迅”與“大魯迅”:對于魯迅的個體化理解和經典化理解
一 世紀之交的貶損魯迅的風潮
二 個體化理解是對具體歷史人物認識的深化
三 個體化理解的結果是對魯迅思想價值的限制和懷疑
四 個體化理解忽視了魯迅在當下人心目中正在灰色化的趨向
五 魯迅思想當下價值的存在,為經典化理解提供了現(xiàn)實前提
六 “普度眾生”:魯迅研究中的平民化問題
結語 “活著”的魯迅:魯迅文化選擇的當代意義
附錄 東北學人魯迅研究的歷史評價
一 魯迅史料與作品研究
二 魯迅思想本體研究
三 魯迅文化關系比較研究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