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向西方形而上學史的“開端”回溯,發(fā)現原來作為形而上學“開端”奠基的“始基”卻是人為建立起來的,它掩蓋了更早在“前蘇格拉底”時期的思想者那里所探尋的自然本源。其實,破裂(阿那克西曼德)與隱匿(赫拉克利特)都指涉著那個“不確定的確定”的顯隱相關。而這個最自然的本源正好與東方中國的“大道無形”同源:所謂“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事實上,海德格爾的“知其是守其在”正期待著與東方的“知其白守其黑”對話,雖然現在尚未到來。 《偶在論譜系:西方哲學史的“陰影之谷”》就是這種對話的“索引式”準備。 ——張志揚自引入西方傳統(tǒng)哲學以來,中國人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哲學事業(yè),但一直缺少對于這么重大的思想史事件的有效反思,致使在崇西潮流中懵懵懂懂地就喪失了清明的思想良知,以很不合適的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方法來切割中華古學,而毫不意識到其中的不合適,于是做出了不少焚琴煮鶴、買櫝還珠的事情。志揚教授的這本書會有助于改變這種令人絕望的狀態(tài),擺脫他所說的“凡西學皆普遍必然即為世界性、現代性,凡非西學皆特殊偶然即為民族性、傳統(tǒng)性”的哲學屈辱。所以,我相信此書也有重要的文化含義,它會刺激人們從理性上反省新文化運動帶來的負面文化效應。 ——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 張祥龍